清末时小人书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而是多以妓女为题材的“青楼小人书”。虽然是专门介绍青楼勾栏生活的,画的是青楼女子,但完全是中国古典仕女画的风格,从文字和画面上看不出丝毫的黄色和淫秽。
进入民国,小人书的通俗性和易读性使其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读物,为劳苦大众所喜闻乐见。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用“连环画”来称呼“小人书”。
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出版连环画的书店 70 余家,出租小人书的书摊 3000 余个。民国时的小人书内容多以神怪、武侠故事题材为主。
连环画就是用多幅图画表现一个故事。如果对连环画追根溯源,了解它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今天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说在远古壁画上、在敦煌石窟里看到的有着连贯故事的图画,完全可以看做是“连环画”的最早雏形,但是要从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看,与今天的连环画相去甚远。
现在多数人倾向于宋代,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连环画是明代的作品。如明朝万历年间刻印的《孔子圣迹图》,明朝弘治年刻印的《全相注释西厢记》。到了清代,就产生了比较多的作品,如《农器图》、《治陶》、《治墨》、《棉花图》等。这些连环画多跟生产有关系,实用性很强。如《棉花图》就表现了从棉籽下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布种、灌溉、耘畦、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共有 15幅图。
明清时期,一些戏曲、小说、诗歌刻本都有插图,有的小说一回有一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也就是“绣像”。如明代120回《水浒》就有120幅插图,这120幅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清代光绪十二年,同文书局石印出版了《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插图400多幅。
文学书籍印有精美插图的石印版图书还有:《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增像绘图封神演义》、《绘像荡寇志》、《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绘图唐诗三百首》等。这种图书的插图毕竟在书中处于次要的地位。但这种图很有视觉的冲击力,大受读者欢迎,所以书的插图越来越多,到后来每一页都有插图。插图-般在每一页上部,比较小,后来干脆图占主要部分,文字占次要部分,这样就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如济公活佛》便是一种早期的连环画。
近代石印技术的传人促使小人书在中国的出现。据记载,石印技术最早进入中国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876年点石斋印书馆成立,最早使用照相石印技术印书,到1884年出版点石斋画报》更加独领风骚。(有人说中国最早的画报是《世界》画报,其实它是在外国制版印刷的,算不上“国产”的画报。)
据有关史料记载:光绪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文海书局、文益书局开创了图画为主,辅以图案的连环画形式的石印小人书多种。1899年出版朱芝轩编绘的有200多幅图画的《三国志》,到清同治末年,上海出版业便盛行起绣像绘画,由此开创石印连环画的先河。自光绪年间《玉姣龙全传》(1892年)、《金台全传》(1895年)出版后,上海许多书局纷纷仿效,如源记书局《说唐征西全传》、文宜书局《施公案》、上海书局《俐钗奇缘》、申江书局《化剑十三侠》等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文益书局石印的《三国志图》收入绘画200余幅,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卷首绣像。虽然它们还只是绣像图书,但已经完成了到“回回画”或“回回图”的转变一成为中国“小人书”的前身。
根据上述资料,把上海开埠后产生的《点石斋画报》和《图画日报》上的画作看成连环画的直接源头可能更为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