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1912-1985)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后定居北京。她自幼爱绘画,15 岁时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就学于吴镜订、吴光宇等
,攻习人物画和花鸟画。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努力学习,严谨地进行艺术实践,精研传统技法,尤受仇英、陈老莲、改琦的影响,所创作的绘画人物形象概括,含蓄中略加夸张,线纹描绘劲鍵有力,落墨洁静,设色清雅。王叔晖作画学古不泥古,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她的作品体現出中华民族艺术典雅、内向和永美的特色。
连环画以连续的绘画表现故事情节或特定的内容,通常采用图文结合的形 式,也有的只以绘画形式出现。中国的连环画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春秋战国 时期的铜器画已有连环画的早期形式。到汉、唐时期的石刻和壁画已有较为完整 的连环画出现,如西汉洛阳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敦煌等 地石窟壁画。到明、清时代,随着木版印刷的发展,连环画通过木版印刷出版,或上 图下说,或左图右说,更接近今天的连环画。
20世纪初叶,连环画首先在上海形成广泛流传的通俗读物,始称“连环图 画”,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连环画”。连环画又俗称为“小人书”,其一个含义是指 它主要为少年儿童所阅读欣赏;另一个含义是指画面上出现的人物形象比一般单 幅画的人物形象要小。连环画的读者除了主要为少年儿童,还有众多的成人读者, 所以早在30年代就受到鲁迅、茅盾等文艺革命前辈们的重视,鲁迅多次为连环画 的改革大声疾呼,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指出:不要视连环画为不足以登“大 雅之堂”的“下等物事”,在《论“第三种人”》中认为连环画可以产生达·芬奇、米开 朗基罗那样的伟大画家。茅盾在《连环图画小说》等文中也提出重要意见,指出当 时遍布上海街头的连环画书摊,“无形中成为上海大众最欢迎的活动图书馆,并且 也是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连环画工作,把连环画的改革和培养连环 画编创出版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到1956年左右,全国累计出版新连环画1万余 种,总印数2.6亿余册,基本上代替了旧社会遗留的连环画而占领了青少年的文 化图书阵地,获得第一次胜利。1963年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全 国连环画评奖,共80部作品获奖(其中绘画53件,脚本27件),标志着中国连环 画艺术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如刘继卣画的《鸡毛信》、《东郭先生》,王绪阳、 贯庆余等人画的《童工》、《我要读书》,丁斌曾、韩和平画的《铁道游击队》,贺友直 画的《山乡巨变》,赵宏本、钱笑呆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叔晖画的《西厢 记》,顾炳鑫画的《渡江侦察记》,华三川画的《王孝和》、《白毛女》都深受读者的欢 迎。根据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编绘的长篇连环画如《水浒》(人民美术出版社出 版)、《三国演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岳飞传》(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红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也都在青少年中久久流传,成为几代人所喜 爱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