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民间画家”“100期连环画”……这几个关键词连缀在一起,就是一位高龄上海爷爷的不平凡故事。
这位民间画家爷爷名叫蒋振国。由他创作的《芷江西前世今生》连环画第100期,刊登在今天(10月18日)的社区报上。拿着报纸,他回顾了8年来绘就100期连环画的故事,也勾起了记者的回忆。
94岁上海爷爷蒋振国8年画了一百期连环画
故事的源头,是十年前(2013年)一次寻常的社区走访。在永兴路上的光华坊,吸引我停驻脚步的,是黑板报上的一组人物肖像。
肖像用粉笔绘制,但是深浅有致,充满层次感。细节也逼真,比如发丝的纹理、眼角的皱纹、衣领的褶皱……虽然是宣传画风格,充满年代感,但放在上世纪中叶建成的老小区里,倒也相映成趣。
“画得真好!”根据落款,我打听到,作者是小区里的八旬老人——蒋振国。后来,我又看到了他更多的作品,感觉这老爷子挺有意思,也就有了第一次的登门拜访。
时值盛夏,老人的穿着和他的画室一样简朴。白色汗衫罩在身上,老人提着毛笔,在为铅笔画稿勾勒线条。墙上有几张照片,是过去画画时记者给他拍的。也就是说,在我找到他之前,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家了。
我们的合作,从那一年开始。新闻晨报和他所在的芷江西路街道联合出版一份报纸——《芷江西社区晨报》,当时的责编是我。我就问:“爷爷,您能给我们报纸也画点东西吗?”
他是1929年11月出生的,和我爷爷同年,人很和蔼。所以我干脆叫他爷爷。
这个爷爷很厉害。他画的芷江西社区的十米长卷,用一个词来描述——全是细节。有人认出了古早的星火电影院,有人看到了地标小区城上城的下沉式广场。就连共和新路高架的大转弯,也和照片上一样。画面上还有姿态不同的人物。
他说,采风的时候,他并没有用照相机去拍——老人不太会用这玩意,而且,对着照片画没意思。他就带一支笔,一叠纸,站在马路边上,刷刷速写下来,相当于做笔记。
他也很忙,请他义务帮忙作画的人很多。但他很讲信用,说好哪天交稿,绝不拖延。终于有一天,他为我们画完农历羊年的新春头版后,我说:“爷爷,你能记住这么多场景,而且您每个月都在画,为什么不把您见过的那些人、事用连环画表现出来呢?咱们每个月讨论一次主题,只要您能画,报纸每个月给您登一期。我给您配文。”
他觉得这个提议不错。文艺一点的说法是,如果人生注定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前行,他认为,即便年至耄耋,也应当做点事。
他不爱烟酒,不搓麻将,当然也不跳广场舞。别的老人在小区里“家长里短”时,他说:“有那功夫闲话,不如用来劳动。我这个年纪,同龄人传来的重要消息,不是生病了,就是去世了,听多了伤心。”所以,他选择不听,画自己的。
有毅力的人都认真。他列了个表格,把每期画作的主题名字、日期、篇幅都登记上去,一目了然。我每个月到他家去一趟,取走当期画稿,讨论确定下期主题。
我们有一张出报时间表,每次签版日的前一周,他肯定画好了。为了保证效率,他还学年轻人,画到夜里十一二点。弄得他的孙辈都心疼,“爷爷你别再熬夜了!”
连环画的名称是我起的。他擅长宣传画风格,忆往昔峥嵘岁月。场景的时间跨度颇大,有六七十年代自建砖房的艰苦,八九十年代添置家电的喜悦。考虑到他一直住在这一带,我说:“就叫《芷江西前世今生》吧!”
根据他的记录,第一期刊发于2015年4月15日,黑白稿,简洁但过于朴素。我们琢磨着怎样让效果更好,第二年年头改为水彩画,直到现在。如果你对比过当时的画和现在的画,你会发现,前后画风高度一致。
唯一的区别是,画第一期时,他86岁。现在画第一百期,他94岁。稳定是一种硬实力。
不过他说,还是不一样了。“以前画一根线,不管直的曲的,都是一笔到底。”前两年我去看他,他说,年龄上去了,手抖,直线要借尺来划。视力也退化了,画细节时,要拿一个放大镜对着看。
这个月再去,他把砚台、眼镜盒子都拿了出来,“现在要借用它们的角度勾线了。”一个放大镜已经看不清楚,他干脆叠了三个。
但是画稿的清晰度和整洁度,并没有变化。八年来,他似乎只中断过一期,就是去年底“阳”的时候。“有一次我摔破了头,缝了针,我也没停。阳的时候没办法,躺在医院里,人动不了了。”
心疼他的人会劝他:“都画一百期了,可以了,多休息休息吧。”但他不肯。他说,报纸上的这个版,就像他的一块自留地,“别人想画还没地方(发表)呢!”
不断更新的连环画,也让他拥有了固定的粉丝群。这是他成就感的来源。“小区里的人看到我,都同我打招呼。他们说,以前的生活,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看到你画的,我们也想起来了。”
重阳将至,10月18日出版的报纸,成了最好的节日礼物。标题用很大的字号写着“100期”。
100期的第一幅画上,他在画画,我在边上看。这就是《芷江西前世今生》诞生的场景。
那个时候,我和他都没有想过,连环画诞生的第九年,我们仍然像从前一样谈论它。
前不久,他被推介为2023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人们感动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看来,人生根本不必想太多,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