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文学脚本《张骞》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3-12-9 19: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门关以西,包括我国新疆和原属我国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中亚、西亚的一部分,古代称为西域。这里有浩瀚无垠的沙漠,有白雪皑皑的高山。

我国古代对于西域的认识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有许多神话和传说。如说那里的雪山上,有用琼瑶等美玉作成的楼台水榭,住在里边的是西王母一类神仙。

揭穿这种荒诞无稽的神话,还西域的历史、地理以本来面目,我国古代叫做“凿破混沌”,又叫“凿空”。我国首先建立这种凿空事业的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省成固县)人。他从小就喜欢阅读《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地理方面的著作。西方的壮丽山河强烈地吸引着他,引起了他的种种遐想。

有一天,天空晴朗,他看见雄鹰展翅飞越崇山峻岭,心想:鸟儿做到的,人也一定能做到。他立下了踏遍青山、探索西域的远大志向。

在张骞所处的时代,我国北部地区有一个叫匈奴的少数民族,正处在奴隶制阶段。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派骑兵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的财富和人口,使西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

匈奴后来更进据河西走廊(今甘肃省西北部),迫使西域诸国服属它,作它的右臂,从北方和西方两面包围西汉王朝。

汉武帝即位后,想切断匈奴的右臂,摆脱两面受敌的处境。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原居河西,后为匈奴所败西走,常思报仇,便决定派人出使大月氏,邀其共击匈奴。

到大月氏去,必经匈奴,路遥且险,这就需要一个有胆有识、负重致远的人。于是武帝下令招募志愿去大月氏的使臣,各府县都贴了布告。

当时张骞是个微不足道的郎官,他看到布告,心潮翻滚。他想到古来对于西域的神话传说,认为出使大月氏,是拨开迷雾,探索西域地理秘密的难得机会。

他当机立断,毅然辞去郎官,告别双亲,前往应募。

张骞体魄健壮,机智果敢,忠诚可靠,因此被选拔为出使大月氏的使臣。汉武帝在国都长安未央宫里召见了他,并派一百多名弓马娴熟的壮士作他的随从。

在随从队伍里,有一位叫甘父的人,原是战争中被俘归顺的匈奴奴隶。他精骑善射,一向痛恨匈奴奴隶主侵掠汉朝。

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张骞辞别汉武帝和朝廷大臣,从长安出发了。他知道征途上有高山、沙漠和暴风雪,但是他满怀信心。

他们快马加鞭,风餐露宿,不久来到了陇西郡(今日 甘肃南部)。在那里休整了几天,张骞决定在夜间潜入匈奴边境。

八月的一个夜晚,张骞等人,人衔枚,马摘铃,悄悄地进入了匈奴地区。极目远望,但见沙丘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

不一会,北风呼啸,黄沙滚滚,使人睁不开眼,他们只得放慢速度,摸索前进。

走了一程,只见鹅毛大雪漫天飘舞,霎时大地披上了银装。


张骞感到奇怪,小声问甘父:“这是怎么回事啊?”甘父回答说:“这里的气候就是这样,人们说“胡天八月即飞雪'嘛!”张骞忙叫大家增加衣服,注意保暖。

由于遍地皆白,迷路了,他们只好扯起帐篷,等待天亮。

天亮了,张骞一行又出发了。炎炎似火的阳光,融化了沙漠上的雪,晒得人汗流浃背,喘不过气来。

这天晚上,队伍正悄悄向西北方向行进,不知是谁惊叫了一声:“看!大星星。”张骞仔细看去,认出是灯火。他怕被匈奴骑兵发现,忙叫大家绕过灯火走。

突然,远处传来“站住”的喊声。张骞敏捷地搜索四周,发现侧后方有两个黑影,策马飞驰而来。

张骞意识到这是匈奴的哨兵,向甘父使了个眼色,两个人急忙转身,拈弓搭箭。只听嗖、嗖两声,那两个人应声从马上摔了下来。

他们又奔驰了几天,带的水都喝完了。由于干渴,他们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有的甚至头发昏、眼发黑,倒了下去。

正在干渴难熬的时候,西方天际忽然出现了一片葱绿的草地,草地上羊群如云,水洼似镜······

他们好不容易奔到那里,谁知美妙的景象竟化为乌有。草地、水洼、羊群、牧人等全都消失,眼前依然是无边无际的黄沙。

大家感到莫明其妙,甘父解释说:“这是沙漠地区夏季经常发生的奇异幻景,叫做海市蜃楼。”

张骞下令继续找水。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个匈奴人,这个人自称是牧民,出来寻找羊,并说他愿意为张骞等带路,寻找水源。

张骞虽然对这个人有怀疑,但是看见伙伴们渴得有气无力的样子,也就勉强答应了。他们奔驰了一会,来到一片低洼的沼泽。

那个匈奴人突然不见了。张骞猛然醒悟,叫声“不好”,正要命令队伍撤离,忽然飞来一枝鸣镝。

只见芦苇丛里,匈奴伏兵齐出。

张骞临危不惧,一手紧握旌节和缰绳,一手抽出寒光闪闪的宝剑,大喊:“冲啊!”

鼓角齐鸣,战马嘶叫,刀光剑影,战斗异常激烈。张骞等虽然勇猛,但是由于寡不敌众,被包围得水泄不通。

战斗到最后,他们人困马乏,全部被俘。

匈奴骑兵没收了他们的武器和衣物,还要夺下张骞手中的旌节。张骞义正词严地说:“我是汉朝的使臣,旌节是我出使外国的凭证,你们胆敢侮辱我!”匈奴兵只好住手。

张骞被押着去见匈奴单于。沿途,他看到肥美的草原,清清的河流,荒凉的沙漠,高高的山岗······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加了地理知识。他把沿途的见闻,默默记在脑海里。

到了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张骞知道,按照匈奴的礼法,汉使要想持节见单于,必须在额上刺字涂墨;然而他为了维护汉朝的尊严,还是冒着受黥刑的危险,持节去见。

张骞见了单于,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说:“我是汉朝出使大月氏的使臣,被无理拘留,请您下令释放。”


单于一向看不起汉朝,对汉朝派使臣出使大月氏疑虑重重。他冷笑几声,恶狠狠地说:“我不允许汉使到大月氏去!”然后挥挥手,就把张骞赶出了王庭。

匈奴统治者为了使张骞意志衰退,屈膝变节,把他和同伴们拆散,分给匈奴贵族当奴隶。

张骞从此过着悲惨的奴隶生活。在匈奴骑兵的严密监视下,他天天奔波在茫茫草原,给匈奴贵族放牧牛羊。

由于逐草放牧,张骞走遍了匈奴草原,和匈奴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年隆冬,千里冰封,张骞的双脚冻肿了。

一位老牧民见他一瘸一拐行走艰难,心疼地把他的脚抱在怀里温暖,还用最好的细羊毛给他包脚。

有一年盛夏,暴风雨来临,张骞不慎从马上摔下来,骨折了,老牧民连忙过来救他。老牧民把张骞背回毡帐,从草地上采来草药,给他煎了治病。

张骞经常和老牧民的女儿在一起牧羊。在长期的劳动中,两个奴隶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单于以为娶妻生子、室家之乐会泯灭张骞思汉之心和探索西域之志,便把这个女奴隶赐给他为妻。过了一年,他们生了一个男孩。

时间流水般地过去,张骞被俘已经十年。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张骞变得苍老、消瘦,头上增添了丝丝白发。他面对旌节,心潮起伏。

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四月,冰雪消融,小河欢唱,草儿探头,春天来到了草原。

张骞正在遛马,忽见河对岸人马嘈杂,尘土飞扬。原来,单于最近攻打汉朝失利,把这一带驻军也大批调往前线。张骞心想:逃跑机会来到了。

张骞忽听有人轻声叫他的名字,回头一看,是甘父。这意外的重逢使张骞又惊又喜。

甘父向张骞报告了他逃出虎口的经过和这一带的驻军情况。张骞要他通知伙伴,当天深夜在附近红柳林里聚齐逃走。

回到毡帐,张骞想把逃走的打算告诉妻子,一同离开这里;可是一转念,孩子太小,带着个累赘······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在他反复考虑、思想极度苦闷的时候,忽然看到了旌节。这旌节又一次使他想到自己的重大使命,想到自己的壮志未酬。他顿时增加了无限的勇气,下定了只身逃走的决心。

傍晚,愁云暗淡,细雨蒙蒙。张骞看着多年来同甘苦共患难的贤妻和娇儿,热泪横流。他吻了吻孩子,低声说:“乖孩子,听妈话,爸就会回来的!”说完,又看了妻子一眼,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骞到了红柳林,聚齐了甘父等三十几个伙伴。大家十年没见面,有多少话要说啊,可谁也没有吱声。张骞把大手向西一挥,大家一齐跳上马。

为了避开匈奴人,他们不走绿洲,专走沙窝和荒僻小路。


黄沙遍地,没有一滴水,大家渴得要命。有的人甚至叫苦不迭,垂头丧气,对能否到达大月氏失去了信心。

张骞用坚定的语调说:“我们要向胡杨(即白杨)一样,不怕干渴,不畏冰霜,枝干挺拔,永远向上。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傍晚,晚霞染红了西天。遥远的天际,忽然象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水!”不知是谁惊喜地叫了一声,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向西奔去。

他们奔到水边,原来是个大湖,湖面漂着冰块。湖水又咸又苦,碱分是那样大,以至连湖边的泥土都覆上一层犹如白霜的盐碱,人们几乎喝不下去。

张骞告诉大家,他曾听妻子说过,匈奴西部边境有个荒滩叫白龙堆,白龙堆以西有个大湖叫盐泽(今罗布泊),过了盐泽,就走出了匈奴西部边境。估计这个大湖就是盐泽。大家听了,无不喜悦。

他们沿着塔里木盆地西行,有一天碰到一个村庄。这里有茂密的树丛,碧绿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渠道,宛如江南水乡。甘父告诉大家:“这就是靠雪水灌溉出来的绿洲。”

他们在绿洲休整了几天,又继续西行。经过号称“城郭诸国”之一的疏勒(今喀什),来到了葱岭(今帕米尔)附近。

葱岭高大而险峻,有“世界屋脊”之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翻越这座大山,真是难于上青天哪!但是张骞满怀激情,无所畏惧。他豪迈地对大家说:“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天险!”

他们找到一位朴实、热情的土著作向导,开始了翻越“世界屋脊”的壮举。八月初的一天,下着瓢泼大雨,他们来到了葱岭的山口—一条杂草丛生的河谷。向导告诉他们,这是通往中亚的唯一道路。

将近中午,雨过天晴,忽然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群峰相应呼啸,山摇地动。向导惊呼:“山洪!”

张骞带着队伍,刚刚奔上西岸,河谷已为卷着巨石的洪涛所吞没。

他们惊魂稍定,天又下起毛毛细雨,增加了登山的困难。山高缺氧,马匹呼吸困难,经常踟蹰不前,他们不得已只好步行,可是没走几步路,便感到头晕眼花,心慌气喘,有的人已开始呕吐······

爬到半山腰,细雨变成了鹅毛大雪。雪深无路可寻,他们只得摸索着前进。

爬到山顶,天气突然晴朗,但见朵朵白云在身边浮动,仿佛腾云驾雾一般。脚下群峰耸立,望之悚然。

不一会,有两个人叫嚷眼痛流泪,向导说是雪光刺激眼睛引起的雪盲。还有两个人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得了感冒,咳嗽不止。张骞只好命令下山休整。

下了山坡,他们在峡谷里扯起帐篷休息。为了防止猛兽袭击,晚上大家轮流放哨。站在哨位上,只觉星光耀眼,仿佛银河就在身边。

休息了几天,病人恢复了健康,他们又开始向雪山进军。雪山的主峰高达七千多米,象一座披着雪白的绒毛的骆驼屹立在那里。

他们从凌晨向上爬,山上乱石矗立,荆棘丛生,衣服被剐破了,鞋也磨烂了。没有鞋,他们只得把皮大衣的袖子割下来,裹在脚上。

爬过几座山峰,成群的大雕在头上盘旋觅食。甘父怕同伴作了它的充饥食物,搭箭就射。

箭似流星,随着一声尖叫,一只雕掉在雪窝里,其他的雕都吓得逃跑了。


中午,他们接近了冰崖,冰崖象大理石一样明亮。突然,附近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张骞以为是猛兽来了,命令大家拿好武器。向导说:“脚下就是冰山,那声音是冰山融化的流水声。”

张骞敏锐地意识到:冰山一塌,他们就会粉身碎骨。他督促大家快走。走了一会,果然见到了塌陷的冰山:断层比比皆是,断层下面是看不见底的深渊,上面结着一层翠绿色的薄冰,令人不寒而栗。

下午,他们看见远处山谷里,白浪腾空,奔流而下。及至走近,原来那些浪头都是高达数丈的冰柱,晶莹透亮,千奇万状。向导告诉大家,这就是冰河。

他们绕过冰河,又翻越一座雪山,意外地找到了山口长着稀疏青草的河谷。第二天黎明,他们走出了河谷,来到葱岭的脚下。他们在草地上搭起帐篷,欢庆翻越“世界屋脊”的胜利。

他们厚谢了向导,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一天,他们来到大宛国境(今苏联费尔干纳)。大宛的哨兵盘问他们的身份和来历,因为语言不通,要带他们去见国王。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朝富饶,很想通使,见了张骞,当即大摆宴席,盛情款待。

宴会后,张骞把奉命出使大月氏,如何被匈奴无理扣留等情详细讲了,并恳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去。国王对张骞等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国王还派人陪同他们参观了大宛的名胜古迹。他们在那里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如绯红似火的石榴,晶莹透亮的葡萄。这些果木当时汉朝还没有。

由于去大月氏心切,他们在大宛国只住了几天便动身了。国王特地派了翻译和向导,陪同他们前往大月氏。

他们经过康居(即康国,今苏联撒马尔罕),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一带,主要部分在今阿富汗境内)。他们饱尝艰辛,历尽险阻,用了十一年才到达目的地。他们是多么激动啊!

大月氏国王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几十年前,她的丈夫被匈奴骑兵杀死,大月氏人拥她为王。她听说汉使远道而来,亲自率领大臣出宫迎接。

张骞劝大月氏女王与汉朝结盟,夹击匈奴,这样大月氏既可收复失地,又能报仇雪恨。女王听了,虽然不断点头称是,但是对于出兵一事却含糊其词,没有明确答应。

张骞多次敦促女王出兵,女王初则犹豫不决,继而借故推辞。张骞只得在大月氏及其属国大夏(今阿姆河以南)长住下来,耐心等待。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女王还是不肯出兵。

张骞终于从一个说话坦率的大臣口里得悉原因。原来,大月氏人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宜于耕种,加以生活安定,不愿东来再与匈奴为敌。同时也不相信遥远的汉朝,会对自己有多大帮助。

张骞看到再等下去也无济于事,便决定回国。行前,女王送给他许多土特产,还亲自设宴,为他饯行。

为了避开匈奴人,不重蹈被俘的覆辙,张骞他们回来时改走南道,想沿着南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从羌族地区(今青海省)东归汉朝。

他们跋山涉水,踏上了狭窄、艰险的山路。这段山路长约三十余里。

太险了!一不留神就会跌到深邃的峡谷里。

他们走出天险,来到了南山脚下。南山峻岭起伏,终年积雪。张骞和他的伙伴们一往无前,继续攀登。

由于山高缺氧,他们感到头痛恶心,行走十分艰难。但是在张骞带领下,他们还是坚持了下去。


时值冬末春初,暴风骤起。一天,山上的积雪突然夹带着石块,顺坡滑下,把张骞等几个人掩埋了起来。

一个同伴不幸牺牲了,张骞深为惋惜。

他们继续向东走了七、八天,前面豁然开朗,这就是羌人居住的柴达木盆地,当时也在匈奴的控制下。

羌地地处内陆,气温变化极大。民谣说:朝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有的人因为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生病了,张骞命令就地休整。

突然,一群野羊飞奔过来。远处烟尘滚滚,来了一队匈奴骑兵。

长途跋涉之后,人马极其疲劳,张骞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他们又一次被俘了。

单于得知张骞等再次被俘,得意地说:“谅他们也逃不出我的手心!”并吩咐部下,叫张骞他们白天背土筑城,晚上分散开锁在帐篷里,严加监视。

张骞苦度光阴,熬了一年多,匈奴发生了内乱。原来军臣单于死了,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和太子於单争夺王位,爆发了战争。

一天夜里,张骞正在想逃跑的办法,甘父欣然走了进来。

甘父告诉张骞,匈奴骑兵正在混战,看守他们的哨兵也不见了,应该赶快逃走。说着就给他砸项圈和脚镣。

他们刚出帐篷,迎面跑来一个女人。张骞仔细一看,认出是他的妻子。原来张骞的妻子听到他的消息,带着孩子从遥远的地方前来看他,孩子在途中不幸夭折。

夫妻久别重逢,彼此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可是哪里顾得上呢?张骞向她招了招手,三个人便沿着荒僻小路,一溜烟向东跑去。

跑着跑着,忽见迎面奔来四个匈奴骑兵,神色慌张,显然是战败落荒逃走的人。甘父急中生智,连放数箭。

三个匈奴人中箭摔到马下,另一个逃跑了。他们大步流星冲上去,迅速换上匈奴兵的衣服,纵身跃上马背,向东驰去。

他们奔驰了好几天,才逃出了羌地。当张骞望见雄伟起伏的万里长城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十三年啊,他们破道道难关,历重重险阻,终于回来了。

又走了几天,他们望见了巍峨壮丽的长安城。遥想当年,一百多人从这里出发,踏上探索西域的征途,如今只有两人回来,他们不禁流下泪来。

张骞在未央宫向汉武帝汇报了他在西域的见闻和匈奴发生内乱的情况,建议武帝乘机反击匈奴。接着张骞说,他在大夏时,见到了蜀地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这些物品是从身毒(今印度)去大夏的。

张骞分析说,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物产,推想自西南夷通往身毒一定不很远,并建议通西南夷。武帝听了,兴趣盎然,遂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

汉武帝按照张骞的意见,派遣使官十余人,携带财物,分四路进入西南夷地区,寻求通往身毒的道路。后来通过战争,西南夷归附,于是今四川省西南部和云贵地区都并入汉朝的版图。

汉武帝还接受张骞的建议,连年派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出塞征伐匈奴。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张骞以校尉随军出征。


由于张骞熟悉匈奴地形和军事情况,使汉军水草不乏,得以深入匈奴腹地,连战皆捷,斩获匈奴军近两万人。

汉军凯旋,武帝喜笑颜开,在皇宫设宴慰劳诸将,论功行赏。张骞因为功劳大,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胜利,为了联络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断匈奴右臂,彻底击溃匈奴的势力,也为了加强汉朝和西域诸国的关系,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外交官),令其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张骞率领三百人,每人备马二匹,并携带价值巨万的金、帛、货物,以及上万头牛羊,第二次出使西域。沿途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等国去联络。

张骞到了乌孙,乌孙国王昆莫接见了他。他劝说乌孙东归故地敦煌、祁连一带,与汉结盟,共击匈奴。

乌孙国王昆莫犹豫不决,张骞只好回国复命。昆莫派使臣数十人携带礼物,随张骞到长安答礼。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加深了乌孙对汉朝的了解,密切了乌孙与汉朝的关系,因此他荣升为大行(相当于今外交部长)。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亲历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等国,并且打听到旁边的安息、身毒、大秦(即罗马帝国,今地中海东部一带)、奄蔡(今咸海与里海之间,属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黎轩(今埃及)、条支(今巴比伦)等大国。

他把千辛万苦考察、准确记录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写成报告,呈献给汉武帝。这些报告后来似乎成为单独的著作流传,例如《张骞出关志》和《海外异物记》,都被认为是张骞所作,可惜后来都散失了。

张骞的报告,包括西域主要国家的位置、范围、人口、社会性质、资源、物产、贸易、货币、兵力、文字等,内容丰富,详实可信。我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看了,十分钦佩,赞叹不已。

司马迁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史记·大宛列传》。公元前,希腊对中亚历史和地理的记载,迷离而残缺。《史记·大宛列传》所记录下来的张骞的报告,是今天研究中亚古代历史地理最可靠的材料。

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张骞这位通西域的英雄人物,杰出的探险家和地理学家,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噩耗传到匈奴、西域,许多人失声痛哭。

张骞去世仅仅一年,西域诸国纷纷遣使通汉,乌孙与汉也因联姻而关系更为密切。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汉朝在乌垒(今轮台策特尔)设置“西域都护”,行使直接统治管辖权。所以,新疆早在西汉时已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西汉政府先后在西域许多地方驻兵屯田戍守。屯戍士卒辛勤劳动,开凿出很多灌溉渠,荒漠里出现了一片片碧绿的农田。西汉屯田对开发边疆起了积极作用。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还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欧洲的商路。这条路从长安起,沿着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翻越今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直抵今地中海沿岸。

这条全长七千多公里的商路,以传播中国出产的丝绸著称,后来被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商队相望于道,络绎不绝。驮着货物的骆驼,在一步一声的驼铃声中,冉冉行进。

中国的丝织品传入大秦(罗马),博得了欧洲人民的赞赏,他们称中国为丝国。一位罗马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中国的丝绸:“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彩色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丝一样纤细。”

有一次,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精美绚丽的中国绸袍去看戏,王公大臣纷纷围上去观看,啧啧赞叹不已。

除了丝织品外,中国优良的铁器、漆器、陶器、铜镜、纸和文具也传入了西域。特别是炼钢术和凿井术的传入,对于那里开垦荒地,灌溉农田,发展生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域各国贵族子弟,经常到长安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与汉通婚的乌孙王,生了个女儿,长成后来中国学弹琴,路过龟兹(今新疆库车),被龟兹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长安学习汉人文化。这是汉文化对西域诸国影响的一个缩影。


西域的物产和文化也输入了中国。汉朝的离宫别馆外种了从西域传入的苜蓿草,仿佛给大地铺了紫色地毯,把宫殿衬托得更加壮丽。

在汉朝的果园里,人们欣赏着从西域传入的果树:紫葡萄、红石榴、绿核桃······一位诗人即兴吟诵:“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汉朝的牧马场上,高大矫健的汗血马,成群驰骋。这种良马是从乌孙、大宛传入的。

汉朝的园田里,出现了人们喜爱的黄瓜、胡葱、芝麻、蚕豆······这些农作物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汉朝首都长安的街头巷尾,黎靬眩人(魔术师)表演的大校猎(人兽搏斗),惊心动魄;表演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新奇别致。他的精湛的演技,深深吸引着观众,博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

长安的官僚富人家里,常有女艺人弹奏从西域传入的琵琶。清脆悦耳的音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长安的街市上,从西域和欧洲输入的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化装品和毛织毡毯,成了时髦的珍贵商品,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张骞“凿空”,探险成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探索西域的历史地理,对于发展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对于增进中外许多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里为他立传。

六朝以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说张骞曾乘槎至天河,得织女支机石。至今,陕西成固还有张骞墓和胡城。人民对张骞的热爱和怀念,由此可见一斑。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12-19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