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 一一 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诗人、作家。
莱蒙托夫生于彼得堡一个退伍军官家庭,受过贵族学校的教育,但他同时接受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别林斯基的影响。这给他那早熟的心田上种下了叛逆的种子,培养起他对沙皇统治的强烈僧恨,酝酿着他大量讴歌自由、反抗专制的动人心魄的诗篇。如渴望自由、呼唤斗争的诗《帆》,揭露贵族社会的虚伪、黑暗的诗剧《假面舞会》和长诗《大贵族奥尔沙》等。
八三七年一月,普希金不幸逝世,莱蒙托夫立即写下了充满悲愤的诗篇《诗人之死》,表达了他对普希金的悼念,发泄了他对沙皇统治不可压抑的愤懑。这首诗很快传遍俄国。高尔基称这首诗是“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这标志着莱蒙托夫作为普希金的继承者登上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诗坛。
《诗人之死》一诗触怒了沙皇。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这种生活经历,给他提供了新鲜的创作题材,培育起他以后写作许多优秀诗篇和小说《当代英雄》的思想感情。
《当代英雄》所描写的“当代”,“反动势力的沉重乌云浮游在国家上空,希望的明灯熄灭了,忧郁和苦闷抑压着青年的心,黑暗势力血腥的手重又迅速地编织起奴役的网”的沙皇统治时代。
小说主人公毕巧林一一这个“当代英雄”的肖像,正像莱蒙托夫一语道破的,是“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
毕巧林这个贵族青年,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他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又无法把过剩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他精神空匮、道德堕落,玩世不恭。正像他在日记中坦白的那样:“我变得像铁一样又硬又冷,可是我永远丧失了高尚志向的火焰,丧失了这种人生最美的花朵。”
《贝拉》是《当代英雄》中的一篇,这个故事描写了美丽的姑娘贝拉,在毕巧林和山贼卡兹比奇的争夺和报复中,白白断送了年轻生命的一幕悲剧。
在《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嘲讽、谴贵毕巧林,但他真正的仇恨是集中在那个“当代”,是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沙皇政府,这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今天,产生毕巧林的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却可以借助毕巧林这个形象去认识批判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莱蒙托夫的作品可以同普希金的作品媲美,他的语言修养在俄国文学中达到了高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巧,曾受到许多俄国著名作家极高的评价。
莱蒙托夫死时年仅二十七岁。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需要 开通权限 查看本站所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