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会记得,那个年代孩子们能接触到的图书少之又少,只有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到街上的书店,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零钱买上一两本心仪已久的小人书。那时,小人书每本两三角钱,主要有《小马过河》《小兵张嘎》《地雷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色娘子军》等。买回一本小人书,总要反复看上好多遍,一是因为那时小人书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二是小人书的内容着实吸引人,它把童年的我引入到一个广阔而斑斓的世界。虽然40多年过去了,《小兵张嘎》里胖翻译官捧起西瓜就啃、《小马过河》中一脸迷茫的小白马、《地雷战》里小鬼子拿着探雷器战战兢兢探雷等画面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走进书店,看见孩子们坐在地上翻看小人书,不禁想起我孩提时代的精神寄托,由富有故事性画面和简练的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的儿童读物小人书,它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
其实,小人书也叫“连环画”,除了封面是彩印外,书页里全是黑白画面,内容多为战争题材。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孩子们是从一本本小人书里认识了革命英雄。如果没有小人书陪伴我清苦的童年生活,可能就没有我后来的写作爱好。在没有读四大名著之前,我就从小人书中先知道了一些片段的内容,给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读书时,每逢向同学介绍中外文学名著,我大多能借助记忆中的小人书把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叙述下来,因为小人书早已把古之豪杰、今之英雄表现得淋漓尽致、气冲霄汉。
如今,利润微小的小人书已渐从商家书柜上消失,就是在小书摊上也难觅“芳踪”,仅有的一些大多被爱好收藏的人藏在书橱里待价而沽。目前商家书柜上各式各样的儿童漫画读物,内容大多曲折离奇、人物造型夸张无度,虽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力,但我总觉得与我小时钟爱的小人书难以比肩。
三国名将吕布究竟死在谁之手?小伙伴们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一派说是被曹操所杀,另一派说是死在刘备的“三寸舌”。如今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对当时只断断续续看过几本《三国演义》连环画—---被称为“小人书”的我们来说,却像天方夜谭,谁也说服不了谁。
每当我想起童年的这段往事,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我们的童年有着丰富多彩的游戏和自制的各种玩具,铁环、打煞坯等应有尽有,木头人、藏猫猫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就是精神食粮十分稀缺。一本“小人书”就可牵动许多同学的眼球。当某某有本新“小人书”时,他的身旁总是围着些追星族,其目的是想“先赌为快”。当时的小说----称之为大书的,我们既看不懂,大人怕损坏也不让我们看。“小人书”内容简练,跳跃大,加上我们都是东看一本,西借一本,没有看到完整的故事内容。凑在一起议论时,只好自己随意发挥想象,以至闹出了“吕布究竟死在谁之手”的争议。
争议归争议,但在阅看“小人书”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特别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七十年代,新华书店开辟了小人书出租柜台,专门准备了一个房间,放着几排长条板凳,几分钱租看一本。互相间不许交换,更不许带出房间。说来惭愧,对当时的家庭来说,几分钱也是沉甸甸的。几位要好的同学就各看一本,然后,坐在一起,各自讲自己那本书的故事情节,分享书中的乐趣,也可省下“看书钱”。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前几名肯定是看“小人书”的“积极分子”。作文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也就是小人书看得最多的几位同学。
多看了“小人书”,激发出“创作”热情。几位爱好美术的同学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一合计,仿照《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有绘画,有编文。众多同学摇身一变,晋升为“五虎将”“神机军师”等官衔。当时的我也积极参与了文字编辑工作,自封为“小李广”,想想自己能和传说中的“白马银枪”“百步穿杨”神箭手花荣相提并论,开心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作品”还真像模像样,连上课时没收此书的老师也赞不绝口。
如今,只要有外地的同学回家探亲或节日聚会,众多同学纷至沓来,或茶室,或酒楼,谈同学情,说生意经,不知不觉地就会聊起童年的“小人书”,不但做文字工作的同学感谢往日的“小人书”给他们造就激发了浓厚的文学兴趣,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连在生意场上鏖战多年的大小老板也十分感谢“小人书”,称小书特别是四大名著中突出的“义气、诚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他们无限的启迪。他们以这两条为准则,有时在生意场上虽然吃了亏,但为此却赢得了更多朋友的信任和尊重,也赢得了更多更大的业务往来。说到这里,老板们都是一脸的虔诚。我们听了也特受感动。
看着“小人书”长大的我们,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虽说文化程度总体比不上年轻一代,看过的外国名著好莱坞大片没有他们多。但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优点,那就是诚实守信,爱憎分明,愿为同学、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正义事业尽自己一份应有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