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从建国初期的一个题材几千万本的发行量,到1980年代的再次辉煌,如今只有传统题材一版再版,60本一套的《三国演义》一年依旧能卖出2-3万套的局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制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近期出版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中独辟出厚厚一卷《连环画卷》,足以见得连环画在上海美术史上曾经无法抹去的辉煌。尽管为连环画的生命力维系尽过不少责任,站在出版人的立场,上海人美出版社社长李新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坦然相告:“连环画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不如新媒体,创作高峰已经过去。非常客观地说,连环画的创作状况,解决不了传承上的断裂。但是连环画仍有影响力和传播力,决不能放弃。”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连环画的制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为连环画的生命力维系尽过不少责任,站在一个出版人的立场,上海人美出版社社长李新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坦然相告:“连环画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不如网络媒体,创作高峰已经过去。非常客观地说,连环画的创作状况,解决不了传承上的断裂。”
连环画是一朵奇葩
艺术评论:你说过,“连环画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你指的是?
李新:全世界人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影响了这一个国家的人的读书的习惯。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学以致用。书在中国来讲,传播知识是它的第一作用。读书的功利性,中国在全世界是最强的。几千年来,读书的目的就是要获取知识。在古代就是科举,到现在就是做官和做生意。说到功利性,不一定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我们民族有这种能力是很好的。但是功利性太强了,也会走到另外一面。所以我们说读书有两个方面,学习知识和传播文化。文化是个大概念。文化是个大概念,当我们现在提倡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时,常常会拿其他民族的阅读习惯来比较,比如在欧洲的地铁上到处都有人在读书,日本人在地铁里很小的地方也在看书。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说,阅读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没有把阅读当作纯粹的功利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就变成了习惯。他可以从读书中取得其他的文化素养来愉悦自己,实现一件快乐的事情。读书有的时候确实不一定快乐。读书和学习有时候是同义词,有时候不是。很多人在谈论读书和学习时会混淆概念。把握中国人的阅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发现,其实这对于我们现在中国的出版人是一个很大的拷问:我们能否让所有的读书人更多的去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并把它当作一个快乐的事情,变成一个生活方式,放大读书的作用呢?十几年来,中国图书销售总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而阅读连环画却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现在,还经常能听到人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是看着连环画长大的。”说这话的有名人,有领导,也有普通老百姓。声音里是满满的快乐。这就是中国连环画的阅读魅力。
艺术评论:连环画的阅读中体现出中国人读书的功利因素吗?
李新:有的,连环画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现在人们关心连环画,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收藏价值。很多人喜欢《三国演义》,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九成新品相,可以在拍卖市场上拍出十几万、二十几万的高价。这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而不是出版人关注的问题。出版人关注的,首先是现在的连环画还有没有传播作用和传播能力。在新中国初期,连环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和魅力?连环画的成长、发展直到达到高峰是文化决策对这一大众画种大力支持和培养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急需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大家交流,把党的政策告诉大家,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下承载了诸多使命,也因此而硕果累累。
艺术评论:连环画在民国时期也曾经有一个繁荣的阶段。
李新:民国时期是一个海派文化的发挥很好的时期,那完全是市场行为。中国人看连环画的这个传统就是在民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人当中很多人是不识字的大老粗,而党的基础在群众,党的政策和思想要寻找合适的途径快速传播下去。在这种背景下,专门设立国家出版社来出版连环画、宣传画和年画,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视觉艺术形式作为宣传工具。这也是连环画发展的起步和初衷。在连环画发育过程中,也有其特殊的艺术背景。建国初期,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所有的画家不管是有能力的、没能力的,成熟的或者正在成长中的,都没有机会把自己个性绘画的能力展现出来,唯一有机会可以表现自我能力的就在连环画、宣传画和年画创作上。所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当时实际上就是上海美术的中心,它成立后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创作基地,把众多美术界精英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大背景,与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所以,当时新华书店百分之六七十就是这三样——宣传画、年画和连环画。
那时,除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我社就是上海市人数最多的出版社了。有史料记载,我们社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80人。创作队伍中仅连环画创作干部就有"一百单八将",另外还有年画、宣传画创作干部和大量的编辑,相当庞大的规模。上海美术界精英中,有不少都在这里工作过。
新创作的连环画极少
艺术评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当时为连环画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李新:连环画是大众画种,它必须有出版和印刷。架上绘画的特点是唯一性和独特性。但连环画不是,它复制得越多越好,传播得越广越好。在艺术上,连环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公共审美性。连环画家的艺术能力不是说你越有个性,越有自己的风格就越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作为公共艺术,这种画种就是要能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明白,可以领会。这些都是必要的条件,它和架上绘画是不一样的。所以连环画第一必须要传播;第二要有公共审美意识;第三是绘画和内容要能感动大众。所以,当时美术出版社对画家的创作和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现任几位中国美协主席中,几乎都画过连环画。这一批搞美术的画家都从连环画、宣传画、年画起步,再从事架上绘画创作。连环画这朵奇葩所以能够越做越大,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一座高峰。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出版社也都出版连环画,也都用连环画来表达其他知识和内容。连环画在当时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现在大家也关心连环画,连环画可以再次出现过去的辉煌吗?我们冷静地看到,以前由连环画担负的主要功能已经被新媒体替代了。我们要认真静下心来,思考连环画在今天还有什么文化作用。
艺术评论:现在的连环画创作目的和过去的连环画创作目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李新:有很大的不一样。过去创作连环画,是为了阅读和传播。现在的创作则多以纪念性和歌颂性为主,现在新创作的连环画基本不销售,或者销售量很小。我们作为出版人都想让连环画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更有阅读力和传播力。连环画作为收藏和纪念也是一件好事,但这是一种纪念体,不再主要是阅读体了。当然,不断有新的连环画创作、出版,一定是连环画发展现状中的好事。没有创作,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总是要有人坚持的。
艺术评论:听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年销售利润占了全社的1/3,仅是开发老资源就推出了数百种连环画?
李新:是的,不仅这样,从全国连环画市场份额、传播内容和质量上来讲,我社现在的连环画出版工作都名列前茅。我们社的出版文化理念发挥着很大作用。我不希望连环画现在只成为收藏者收藏的对象,我认定连环画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有阅读力和文化影响力的。
艺术评论: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出版的连环画中,经典连环画和新创作的比例各占多少?
李新:原有经典作品占了出版作品的绝大部分,新创作的作品不多,而且在艺术上也很难超越前人。出版人一定要传承文化中的经典,保留中国人原有阅读的真正的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很难再重现当年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也就很难超越像《三国演义》这种经典作品了。所以,把《三国演义》之类的经典作品传播好,传承下去,让现代人仍然能够读到和读懂50年前的文化精品,这是我们出版人必须要继续的任务。传承、传播经典,也是出版人的责任。这样的经典作品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用现代媒体手段来传播。不仅是再版,改造成电子产品,还要将它翻译成外文,进行海外传播,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改变和调整。比如现在的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60本的《三国演义》了,我们就可以精选成30本,甚至10本,合订成册,缩短阅读时间,把精髓留下来。再者,也可以改变上图下文的传统方式。比如在画面中加入对话框。文多一点或图多一点。不一定每一幅图都是方形的,也可以是交叉的,素材不变,也不卡通化。希望用这样的阅读方式,让现在的孩子也能够接受连环画,感受阅读连环画的乐趣。
艺术评论:上海人美社以前有“一百零八将”,现在还有吗?
李新:没有了。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社逐步转型,现在没有一个所谓的“创作员”了。人美社,文艺社,少儿社,所有的创作员都没有了。我已经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出版人了。转型以后出版社没有自身的作者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出版人来讲要振兴连环画,首先要把已有的优秀经典作品保留和传播,否则就是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传统品牌的背离。我这十几年就是照着这个题目继续做连环画这篇文章的。我觉得还是很有成就感和价值的。
艺术评论:他们也不是以一个出版的眼光来出版连环画的,他们只是以一个纪念形式来出一个纪念品。
李新:纪念或收藏角度。
艺术评论:这种形式会是连环画的一种出路吗?
李新:起码来讲,还有人在画。但非常客气地说,连环画的高峰已经过去了。我不认为现在能够超过以前的高峰了,再怎么创作也无法超越。原来的这些,要能够传播下来继续在中国人的心中能够有一定的力量,就已经是非常好的文化现象了。连环画是有阅读力和传播力的,只要有阅读力和传播力,这就是经典。我的责任就是让经典永恒。永恒不是收藏,是阅读。就像我们看《论语》一样。我们出版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放大它在现代的传播能力。
策划《亮剑》连环画的挫折
艺术评论:连环画是一种合作创作,现在文学作品可以为原创连环画提供点什么?听说你曾经策划过《亮剑》连环画?
李新:连环画是一种合作创作。它必须要有脚本,这就要求有文学或其他的更好的文本来改编成脚本,然后再由画家创作,最后到出版社出版。我们曾有创作《亮剑》连环画的冲动,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首先,文学作品的原作现在要付相当高的稿酬。30年前,所有的现当代文学家都非常高兴将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连环画,很多文学家还专门给社里写信,建议怎么改编,分文不取,当时还都没有著作权的意识。现在不仅要购买作品的使用权,还要进行改编和脚本创作,样样都要支付稿费。同时,还要聘请一批画家深入生活,再按照历史的现场感去塑造人物,创作绘画作品。现在,从事连环画创作的画家人数很少,即使还在创作连环画的画家,也都是中老年画家。青年人很少涉足连环画创作。这样,连环画的创作就相当不容易了,要达到当年的艺术水准,是不太可能了。连环画要做阅读体,它肯定是大众的,它的价格也就应该便宜,没有两三万本的印数,就谈不上大众阅读力。印3000本的肯定不是大众读物。如果定价很高,只能是精英文化图书和小众图书了。新创作《亮剑》连环画,只印3000本,那就没有传播意义,只有纪念价值。三五千册不是我们对原创《亮剑》连环画的期望。原创是振兴,把老产品做好也是对连环画的一种振兴。
艺术评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还在整理出版民国时期的老连环画吗?
李新:对。是作为连环画文献研究进行整理的。当年的连环画是什么样子,当年画的是什么题材,我们都要尽可能整理出来。你会发现连环画原来是这样走过来的。两位老编辑天天在电脑前修图片,把一张一张图片用电脑修复,非常不容易。我们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四五年,就是希望民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连环画作品能够保留和传承下来。我们是努力地把传统优秀连环画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连环画的历史和过去。
关注创新,这是对的。但我们还要根据现在自己企业的条件来做这些事情。我坚持的文化理想,就是能够为大众的书架上,多增添一本经典连环画,为社会多留下一笔阅读财富。■
【 链接 】 上海连环画大事记
1950年 1月
8日,新中国第一个连环画艺术群众性组织——上海连环画作者联谊会成立,初创时会员人数有132名。联谊会理事共21人,赵宏本任理事长。
1952年 4月
9日-22日,沪南群众文化馆举行由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连环图画展,展出连环画原作、史料等,观者达3万余人。
1952年 7月
1日,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连环画作者学习班开学,招收学员162名。
1960年 8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9种连环画。
是年9月到次年3月,由于大批连环画作者被错划成“右派”及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连环画出版品种大大收缩,这7个月时间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初版连环画只有两种,此后每月虽有递增,但是再未能恢复到1960年春之前的状态。
是年,《连环画报》停刊。
10年来上海印行的连环画达两亿两千万册。
1963年
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上海有13件作品获绘画奖。
1979年-1981年
美术界展开了对连环画《枫》的大讨论。《枫》引发了连环画家对于历史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思考。此书出版后曾经一度遭到扣押,禁止发行。1981年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获得一等奖。
1981年 1月
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活动中,上海画家张乐平、程十发等7人获得连环画工作荣誉奖。
1982年 9月
18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30周年,共出版472600万册图书及画作。是年,全国连环画出版两千余种,印数达到8亿册。
1983年 5月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姜维朴任会长,贺友直任副会长。
是年,顾炳鑫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将连环画创作引入中国画教学。
1984年 12月
20日,上海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属上海地区连环画创作、编辑、出版工作者自愿结合的学术团体,下设组织、理论研究、编辑、展览4个部。
1996年 9月
上海首家连环画拍卖市场落槌。
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
上海作为连环画的发源地,对于连环画的发展、研究、整理等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去年在浦东张江成立的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无疑将在这方面做更多探索。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是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工作室形式聚集连环画家进行集体创作的基地,也是第一个以连环画为主题的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式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海派连环画中心从全国请来50余位连环画家在此形成“连环画家村”,藏有珍贵的画作和手稿,如贺友直、戴敦邦、汪观清等连环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姜维朴、黎鲁等连环画界老前辈的口述史著作,沈尧伊、金焰、姚尔畅等油画、连环画家联袂合作的原创作品等。中心还推出一系列连环画展览。
据海派连环画中心主任刘军介绍,连环画中心一般仍选用传统绘画中的“单线白描”来创作。单线白描是一种规范画法,以共性为基础,难度其实大过素描。海派连环画中心的主要投资、运营方——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公司将其已经形成的“画说党史”、“名人故里”等系列以及正在创作的“诸子百家”等连环画品牌全部注入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