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取材得当。小说《三国演义》不但是不朽名篇,有极强的号召力,而且极富故事生和可画性,改编为连环画有先天的优势。
二:是采用传统的线描手法,令读者在线条的飘逸中领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无穷魅力和无尽美感,从而使这套连环画潜移默化地植根于至少两代人的心中。
三:是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三国人物。该套书60册6000余幅,均是从传统的线描手法来创作,而几百个人物并没有淹没在线条中,相反许多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在读者心中刻下了深深的铬印,连当今的影视创作也参考它甚至效仿它。刘、关、张、孔明、曹操、周瑜等主要人物形象已形成了造型的定格。
同时一些小说中的二三线人物,如张翼、丁奉、孔礼等人物的造型也匠心独运,各具风貌,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几十位画家同舟共济的努力下,尽管画风不同,但人物设计始终如一,可谓抓住了连环画的精髓。画家们由人物的衣冠、胡须着眼,四两拨千斤,挥洒之间,人物特色自成。总结起来,人物塑造“一扣二放三变化”。
所谓“一扣”即人物形象紧扣原著,如原著中个性想近的几个人物:张飞、许褚、典韦等,均个性粗放,对他拉的塑造采用“须同而衣冠不同”来达到既符合原著人物的塑造,又避免犯千人一面之连环画大忌;
所谓“二放”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适当脱离小说的原型,而赋予新的艺术创造。如吕布、周瑜、赵云,在那个时代,按其实际年龄及社会生活习俗都应该有胡须的,但均以白面无须出现,很符合大众的心理想象;
所谓“三变化”,是原著、连环画对人物上的双重塑造,有了固有的模式后,再一次进行人物塑造的提升,如关、张之子关兴、张苞,颇具其父风范,但连环画没有采用简单的“剃须”手段来依葫芦画瓢,而是赋予了全新的面貌。在两人之间的区别上,又以关兴长脸、张苞胖脸来呼应关羽(长须)、张飞(虎须)的个性,照样为读者所认同。人物形象的鲜活灵动,使这套书具备了超脱原著的活力与特色。
四是封面设计令人心跳!简洁古朴却引人注目。约请刘旦宅、刘锡永等名家精心绘制,封面自身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封面艺术是连环画艺散发诱人魅力的重要一环,用现代语言来讲,“封面”就是连环画的“包装”(顺告读者:封面设计为江南春。)
五是规模效应。从原著来讲,《三国演义》的篇幅不及其他三部齐名的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多。但改编为连环画,《三国演认》却以60、64开本60册/套前无古人的规模推出,形成了文化市场的漩涡和热点。相反,同时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只是以26册的规模推出,不及其一半;而上海的《红楼梦》更是区区10余册;《西游记》零零星星出了一些,但不成体系,犹如散兵游勇,难成气候。
六是好的出版技巧,各分册成熟一本推出一本。这样一来,至少人为地创造了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吊读者的吊胃口,千辛万苦攒齐这套48册或60册一套的小人书,其中的甘苦,收藏者知知;另一方面,单本出版,缓解了读者的经济压力。试想,那时一两角钱不是小数目了,如果再乘以48或60倍,会使很多读者望而生畏的;再者,为画家创作提供了较为充足时间,利于提高质量。
《三国演义》连环画以自身符合读者审美要求的绘画手法,选取了顺应社会热点的好故事,采用独特的出版运作模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环画所应具备的要素。
一、 艺术核心要素
要素一:内容要有故事性和可画性。中国连环画在此方面可谓深谙此道,取材首选古今中外的小说,其后影视、评书等凡是故事性强的无不涉猎,能画就画。半个多世纪下来,选题资源开始面临枯竭,不得不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改变,诗歌(如《洛神赋》)、科学知识(如《初中数理化》)、哲学(如《资本论》)等也均被改编成连环画,而其影响力都远不及《三国演义》。不言而喻,其活力不够的原因在于内容,或缺乏故事性,或不具备可画性,或兼而有之。所以我认为,虽然连环画内容的包容力很大,但要从其市场性来讲,内容必须具备故事性和可画性才能吸引读者。否则,所作的改变只能停留为一种尝试。
要素二:绘画所塑造的人物要有生命力。《三国演义》以一种画法,出其不意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连环画人物来,套一句时髦话,就是“造出星来了”。连环画有着同影视相近的一面,就是也能创造出“连环画明星”来,这些明星虽然是虚拟的,但其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却是无限的,它反过来又作用于连环画艺术的发展。
要素三:绘画形式要响应内容。《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虽然画家的绘画功底参差不齐,对历史素材的考证也有缺陷,但从采用传统线描手法这一点,就已握尽先机。相反,上海的《铁道游击队》,也采用了线描,且画家的功底也更深厚,前期还投入了很大精力来收集素材,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其市场化的生命力远不及《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是现代题材,绘画手法与内容的匹配度偏低。进一步讲,这里所言的“绘画”就是习惯说法,但将其实质也简单的演变为连环“画”,就太过局限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环画的创作,大可以根据内容来选择“摄影”、“电脑绘制”等多种形式,以追求“图”、“文”的最佳匹配程度。
要素四:内容追求融于画中。文图如何结合,连环画已做了可贵的尝试,如早在八十年代连环画资深编辑吴兆修女士所探求的“风暴”模式,就很具有代表性,同时也作了必要的总结(见《连环画艺术》1991年第1期《脚本≠画词》);还有很多连环画的编绘,也借鉴了国外连环画一页多图加文字点缀的模式。多种模式的探求是必要的,例如还可撇开文字,编创有声连环画,但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追求“画为表象,文为内在”的模式,毕竟连环画最终表现为视觉艺术,文字内容只是先期的基础。
二、 市场运作要素
要素一:连环画的包装要能打动人。这里所谈的包装有两个方面:一是狭义包装,即追求连环画的封面艺术效果。《三国演义》成功,与其封面设计的成功密不可分,试想当初书店里连环画琳琅满目,每一本连环画为了不使自己灭顶于浩浩书海之中,封面设计就成了“兵家必急之地”。《三国演义》封面设计成功的魔力,读者最有体会。八十年代末,连环画尝试着由64开本变为32开本以来,套书洋洋大观的封面艺术就被淡化了,致使连环画混同于一般书藉,无形中也影响了销路;二是广义包装,即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宣传、推销作品、打品牌战。
要素二:连环画出版要走实业化、企业化道路。要围绕连环画创作这一核心,结全其他艺术门类,适当推出衍生产品,如转拍成影视或制作成玩具向儿童等,增强连环画所塑造的人物和所讲述故事的活力,以进一步深化连环画自身的影响力。
要素三:要积极完善连环画的社会功能。目前连环画虽然处于低谷,但其多元化的功能不可小瞧。概括来讲,连环画已至少具备了三大社会功能,吸引着三类群体,即收藏功能、鉴赏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可能说收藏功能、鉴赏功能如今形势是非常好的,有了稳定的参与群体和相当的社会活动。所欠缺的还是连环画本应具备的、拥有广泛读者的文化娱乐功能开发严重不足。连环画界要有领军型的实体,借助老连环画日益成为社会大众认可的收藏艺术品这一契机,进一步提高连环画的社会认同度,发展文化娱乐功能,使连环画更加普及化、更加市场化。
要素四:连环画出版要打规模战。《三国演义》的规模效应,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强的影响力。在如今的连环画编绘上,还是要敢打集团战,要以连环画套书的形式“轰炸”市场。同时注重战术和营销技巧,针对不同的读者,可以推出“全套本”、“零购本”或“收藏本”、“鉴赏本”、“电子本”等。当今技术中如“小印数”和“大印数”“同成本印刷术”的诞生,已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 发展走向要素
要素一:要结合中国特色,争取政策上的支持,“连环画也要从娃娃入手”,在中国教育体制中进行“连环画教育工程”,变连环画为教育工具的一种,(如浙江的《初中数理化》,就是有益的尝试,但其模式还需变化与完善)。利用自身先天优势,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同,为未来连环画的活力提供基础保障。
要素二:图画发展要追求艺术化、门类化。必须培养一支稳定的连环画“图”、“画”创作队伍,不能再依赖于其他艺术类工作者的客串。
要素三:故事内容的发展要市场化。连环画是“画”、是“思想”、是“书籍”、是“故事”、是“热点”、是……她必须时时刻刻从市场中汲取生存的力量之源——经济效益。因此在内容的选材上一定要贴近生活热点,保持鲜活。
要素四:艺术形式要探求多样化。连环画要特立独行,除了不能成为文学、绘画的附属品外,在形式上也要日益文化,比如摆脱书籍样式,向电子化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
活力
总结了连环画所应具备的以上要素外,我还想再谈谈其获得持续活力的根本途径。
连环画历了二十年的低谷,新创作的高水平连环画作品凤毛麟角,多少在连环画上有很高造诣的画家,纷纷另图发展。出版商也只热衷于对昔日连环画艺术品“新瓶装旧酒”般花样翻新的包装上!如今面对十几亿人品的市场,连环画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连环画成了不过几万人的收藏品。
要使连环画持久地充满活力,我们必须重新定位连环画的功能。有人会说,连环画的功能再明确不过了,不就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传播和娱乐休闲服务的嘛。诚然,但我们细细剖析一下,在新中国连环画发展过程中还是有许多误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品,虽然在绘画方面成就斐然,但是在内容(“文”)方面可谓单调呆板。所幸当时文化娱乐载体匮乏,大众乐得接受。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革”结束,人们的文化禁锢被打开,连环画成了画家们迸发久抑才华的最佳渠道,绘画佳作如雨后春笋,作为绘画艺术分支的连环画色彩大为浓厚。全国人民也挣脱了精神枷锁,在社会文化娱乐载体仍短缺的情况下,连环画成为一种最佳的思想共鸣渠道。连环画的经济效益彰显,而内容(“文”)无形中更被忽视,非但把脚本创作抛至九霄云外,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在文学、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大搞拿来主义,直至选题撞车,跑马书泛滥。这个阶段连环画彻底成为绘画、文学等的附庸品,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牺牲品。
连环画正确的定位应该是:连环画是一种通过文画最佳结合,以描绘故事的方式,于快捷、轻松中广泛向人们传播思想、理念、知识与信息,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艺术门类。它同时具有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和市场化色彩。
基于这种定位,连环画首先要放下绘画艺术的架子,坦然承认编绘连环画是为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此基础才能更好地为连环画的发展积蓄必要的经济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无法做强做大的。编绘连环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别的文化载体抢夺市场,获取利润,连环画工作者们也要养家糊口,也要娱乐休闲,也要谋求个人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经济基础。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为什么电影电视创作可以手段日新月异,大张旗鼓地谋求经济效益,而连环画就该抱残守缺、自裹小脚?!连环画连环画不可能超然世外,明确了这一点,反过来运作连环画,就能建立良性循环。为了经济效益,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不违背大众的道德观,我们就降不拘泥于连环画绘画要求的传统与形式来进行创作。
其次,连环画要充满活力,文字脚本的创作是关键。以往连环画取材于其他艺术,“热别人剩饭”、“内容撞车”等问题,一直伴随着连环画的发展,更极大地制约了连环画的发展,文字脚本的“输液”状态,使这门本应极具活力的艺术先天不足。连环画发展以来所遭受的种种挫折证明,连环画要迸发活力,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其原动力在于自编脚本。当前培养一支连环自己的、具有实力和富有高效的文字创作队伍已迫在眉睫!
第三,要努力追求连环画编绘的高效,这也是连环画增添活力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效率是一切活动的生命!事实证明,连环画也不能超然于市场经济之外。连环画要实现编绘的高效,就必须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淡化其绘画艺术的色彩,丰富连环画“图”的内涵和样式。比如绘画连环画,要对以往所注重的传统艺术性——绘画水平、史料考证等要求少一点,明白大众所注重的只是通过连环画“图”的视觉冲击来快速了解“故事”,不再板着“绘画艺术的脸”,有分寸地搞一些有活力的“跑马书”;再如编创连环画还应充分借助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所提供的种种便利与优势来提高出书速度。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连环画作为一门艺术,发展要讲究持续性,要时时防止低俗化,必须多方位地巩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品位,围绕实现社会功能而丰富自己。这不仅需要它去不断优化自身对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引导全民热爱“真善美”;也需要继承传统连环画在绘画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继续提高绘画质量(在连环画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会吸引更多绘画人才加入)和绘画艺术特性;还需要不断增强连环画的知识性、信息性、“画”与“文”均应经得住读者反复品味,能启迪人的想像力、开发人的智慧;更要注意到提升连环画“文”的品位,实现其学科性,巩固连环画的艺术独立性……如此,我相信,连环画必将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类一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永远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