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兆修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吴兆修在《中国连环画》杂志中开辟并主持了《老连信箱》,主旨是搭建一座“连环画之友”一类的互动平台。此举一出,响应者甚众,广西南宁的蒋晓东和北京的王家龙是最早与之互动的。北京的王家龙不仅为《中国连环画》写稿,还经常与吴兆修就连环画的发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经“老连”(吴兆修的化名)穿针引线,北京部分连友浮出水面,开始三三两两地分别交往。
二、蒋晓东
1993年,广西南宁的蒋晓东创办了第一份连藏小报《连友》,由广西南宁《美术界》杂志主编蒋晓东担任主编的第一份连藏小报《连友》尽管只出了9期就停办了,但是它却是连藏圈内舆论的先导,为连友开启了交流互动的先河。当王家龙看到蒋晓东寄来的《连友》小报时,顿时有一种大饱眼福的快感,并被蒋晓东这种热心与热情所感动,为《连友》小报推而广之、为之做宣传成了自己责无旁贷的事了。事实上,由于王家龙的影响,京城的早期连环画爱好者和收藏者,很快认可了“连友”这一亲切而又只可意会的称呼。
三、崔永元
说起“连友”时,电影连环画收藏者崔永元会露出找到同类的愉悦,他曾经在自己的《不过如此》一书中这么描写“连友”:“特别喜欢这些人,都神经兮兮的,喜欢连环画的都是40~60岁的人,你看他们每人捧一本小人书都跟捧着《怪经》似的,特可爱。”最令崔永元欣喜的是,连友之间那种特别平等的精神,人不再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以实力论英雄”,谁的藏品多、谁的鉴赏力高,谁牛!连友之间没有领导与群众。一声“连友”,之间那“情”字怎个了得。
王家龙
四、王家龙
在北京连友中,王家龙名声最响,不仅因为藏书多,被连友封为“连藏大王”,而且王先生对于连环画创作与欣赏见解独到,深为连藏界推崇,再者王先生对连藏界活动热心扶持,对外地连友在连环画方面的忙,能帮人家的话,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帮人买书寄书更是家常便饭,只是近年岁数大了,不能事必躬亲了。好在王先生威望在,招呼一声,小字辈们也都乐得前往搭把手。因此应看到,连藏的起步与发展,与舆论先行是密不可分的。民间小报为连藏推波助澜,扩大影响;而连藏的实践,又进一一步推动民报逐步走入正轨。从全国范围讲,1995年前后,由于各种媒体开设生活副刊或收藏栏目,在低谷徘徊多年的连环画终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促成连藏开始升温。北京的连环画收藏,就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初步形成了规模阵式。1998年春,经少数连友积极倡议,组建了连协筹备组织,人数虽不多,但坚持开展活动。两年多的时间,以北京连友王家龙为首的几个连友先后与来京的著名画家华三川、顾炳鑫以及在京的杨逸麟进行了联谊交往,还赴天津参观“小人书展”并交流座谈。他们不但应人美社连编室之约参与选题策划,而且协助广西编辑出版了工具书《新中国连环画精品图录》,得到广大连友的肯定。各地连友都希望北京能带头,发挥中坚力量,举办更多活动,使连藏更有声势。面对热切的企盼与激励,北京连友何尝不想快马加鞭更上一层楼呢,但是由于北京连协筹备不符合国家关于组建群众社团条文规定,只得自行解散了。即使这样,连友们还自发搞起了拍卖专场,并积极参与媒体对连藏的报道,不断为连环画的繁荣做着很多工作。连环画收藏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勃兴并持续升温,以火暴的态势异军突起,后来居上跻身于十大收藏品之列,是同它的舆论宣传分不开的。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种巨大的力量不是发轫于国营出版社,而是初始于民间的“连友”群落。
五、李明
1994年5月,重庆市的李明创办了《连藏界》小报,也是仅出版了10期便偃旗息鼓。
六、李明海
1996年3月,在连环画的发祥地与大本营一上海,诞生了华东地区第一份民间小报《连友之声》,它由李明海主编。《连友之声》借助上海连坛的优势,很快崭露头角,办出了特色和水平,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上海大可堂文化公司成立后,急需用宣传工具发展壮大自身业务与影响,来迅速打开局面。于是张奇明聘请李明海创办了新报,取名《连环画之友》,《连友之声》鉴于此况,1997年年底停刊。后来,李明海离开了大可堂文化公司,于2001年元旦又将《连友之声》复刊。
七、张文标
上海另一位藏家张文标热衷于办报,曾编过《收藏家》和《收藏之音》,1999年5月又办《连环画》。后来他嫌不解渴,2002年5月,创办了《连环画收藏信息》杂志,这份杂志办了约两年便告终。
八、鲁启云 王刚
1999年元月,长春鲁启云创办《东北连藏通讯》,次年元月,改为《北方连藏报》。同在长春的王刚于2001年创办了《连迷连趣》报。随着形势的发展,二报合一,2003年新版《连环画世界》问世。由于集中优势,加之以王刚为首的主编组尽心竭力,《连环画世界》越办越好,稿源丰足,水平不断提高,成为连藏界的名牌。
九、田伟明
地处闽西北山区的三明市,有位热爱连环画的田伟明先生,他曾办过《福建连藏报》。2000年4月,田将《福建连藏报》改版,推出季刊《福建连藏》,出版4期后,于2001年2月,改名为《连藏博览》,继续出刊。由报纸改为杂志后,容量大,除了短稿外,还能登长篇文章,又突出闽版特色,所以成为连藏界的“重磅炸弹”,在连环画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04年,《连藏博览》出版18期后,因故停刊。田伟明表示,日后环境条件具备,他还准备复刊。
十、李建威
南国广州的连藏活动也很活跃,最早形成气候的是佛山市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负责人叫李建威。阿威先生于1999年9月,先创办了《佛山连友通讯》,转年4月,改为《佛山连藏》报。随着广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连藏组织的建立健全,一份传达广东连友呼声的小报《岭南连艺》创刊了,但出版16期后,就宣布停刊了。这种自生自灭现象在连藏界司空见惯,连友们虽然惋惜,但也表示理解,毕竟是业余的自发行为嘛!
十一、肖中仁
湖南湘潭市,-位名叫肖中仁的先生,在得到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支持后,创办了《潇湘连坛报》。这份小报于2002年5月出版,在肖先生精心编辑下,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先后两次在行业评比中获奖。这项殊荣既属于报纸本身,也属于支持呵护它的众多连友。
十二、黄昆仑
西南连环画友好协会是云南省昆明市连藏组织,以黄昆仑先生为主编,曾于2000年3月创办了《西南连苑》报,为活跃当地与沟通全国,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份小报出刊14期后,也宣告结束。
十三、张志波
北京作为首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连友的宣传阵地,饱受各地连友的批评与督促,张志波按捺不住了,毅然挑头办起北京的小报。他邀请陆林华负责编印,于是《连藏大观》于2001年12月创刊了。这份小报还团结了天津连友共同出力,反映了京津地区连藏活动的整体面貌。
张奇明
十四、张奇明(上海大可堂文化公司)
上海连友张奇明率先迈出“民间出书”(特指连环画)第一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资本介人连环画出版方面,上海连友张奇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注册了上海大可堂文化公司,专门从老画家手里买早期连环画作品的版权,出再版连环画。继张奇明之后,再出连环画的都得尊张奇明为民间出版连环画的鼻祖。张奇明1965年出生在宁波,幼年随父母下放到台州一个偏远的山区,过着和农村孩子一样的生活。他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雨天撑着一把破伞,冬天提着装着炭火的烘篮,翻山越岭走向那破陋的山村小学堂。在这种凄凉的童年生活中,唯有小人书带给他温暖和精神寄托。连环画中对张奇明影响最深的是董洪元画的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a8z8网站可找到)。毋庸置疑,高尔基三部曲是张奇明人生中最初的文化启蒙和精神洗礼。
高尔基生活在人间的最底层,贫困、愚昧、凌辱压得他透不过气。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颓废、没有堕落,而是勇敢地顽强地与命运搏斗,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张奇明。这套连环画张奇明看了不下50遍,把它奉若经典。在张奇明近二十年的从商生涯中,数经磨难,每当灰心丧气的时候,他就想起了高尔基,想到了他坐在人家窗户下倾听圣洁的琴声,想到他挨毒打换来了读书的权利,想到了他用书上的知识和理念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一个个情节、一幅幅画面使张奇明联想,使他对照,使他领悟,使他振奋。张奇明从自身体会中,感受到连环画的伟大。
上世纪90年代他来到上海创业,一踏进这块中国连环画的“大本营”和发祥地,童年时最美好最可留恋的情感复苏了,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收藏连环画。在上海他结交了很多连环画收藏家和爱好者;参加过不少连环画收藏和研究的活动;也拜访了自小就崇拜的画家老师。他深切地感受到:连环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普及知识,启迪智慧,有功于社会。现今它的不景气,是由各种因素形成,它绝不会衰亡。
当张奇明在深圳掘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决定回到上海去圆自己的连环画之梦。他相信高尔基历经磨难,成了一代文豪,连环画也将通过涅擊得以新生。他们为传统连环画的振兴与出版做出积极贡献,功不可没。几年来,张奇明吸纳连坛人才,投入百万资金,与多家出版社合作,共再版了连环画旧作约三百种。其中《阿Q正传一零八图》、《例宁在十月》、《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均因精致的包装而呈现出新的面貌,赢得读者的赞誉与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