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画说新泾》连环画

[复制链接]
巴特 发表于 2019-9-29 12: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泾镇腹地有条周家浜,周家浜河畔有个“周浦撷阳文化休闲长廊”。
9月26日下午,幽静的河滨长廊忽地喧闹起来,镇史陈列室正举行 《画说新泾》连环画展揭幕暨连环画赠书仪式。
乡土画家王小龙和乡土作家胡敏豪正忙着为闻讯前来索书的街坊邻里们签名。笔者和《画说新泾》的主创人员是老朋友,先睹了画册风采。
画说新泾.webp

画册诞生源自神聊
据画册策划张凤岐介绍,画册创作动议缘自一次聚会。张凤岐,新泾镇努力村张家宅的农家后生,原镇文化站的群文干部,乡土摄影家、书法家,退休前是镇志编修办负责人。张凤岐和画册撰稿胡敏豪是曾经的上下级,胡当年任新泾镇文化站站长,张是胡的部下。画家王小龙,是胡敏豪在新泾中学任教时的学生,退休前是新泾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设计师。
今年初夏的一个午后,三位主创还有严全民、严幼馨、郁春、居阿根四位乡里文友,聚会品茗。海吹神聊中,张凤岐说道:“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我们总得有所表示。”胡敏豪接过话茬:“那就发挥我们的擅长,搞一本类似连环画的画册,重点放在解放后的新泾纪事上。”

《画说新泾》创作群体,前排自左向右胡敏豪、王小龙、张凤岐,后排自左向右居阿根、郁春、严幼馨、严全民 . ...

《画说新泾》创作群体,前排自左向右胡敏豪、王小龙、张凤岐,后排自左向右居阿根、郁春、严幼馨、严全民 . ...

《画说新泾》创作群体,前排自左向右胡敏豪、王小龙、张凤岐,后排自左向右居阿根、郁春、严幼馨、严全民
大家把目光盯在了王小龙身上,因为画册创作唱主角的是画家。王小龙开了腔:“既然重点放在解放后的新泾纪事上,原先长卷中的画幅除采用一部分外,还得重新创作一批……”
如此这般,《画说新泾》在神聊中悄然启动,没有惊动外界,更没有告知官方。
初稿出来后,老哥们再次聚会商讨修改事宜。
守望乡土留根塑魂
成稿后的《画说新泾》共计120幅册页,纵横交错编织成一部浓缩版的镇史连环画。所谓“纵”,它有历史沿革的记录,从这方乡土的成陆,历史上的行政建制演变,到新中国成立,用了11幅册页,高度浓缩。所谓“横”,即这方土地上的历史遗迹、农业生产、农村风貌、风土民俗、社区新貌等等,重点突出改革开放给这方土地带来的变化。翻阅这本册页,即便是文盲,也能一目了然。“画说”之“画”起到了“说”之功效。
画册撰稿胡敏豪老先生,手头一部185万字《新泾镇志》还未杀青,他是总撰,对镇情了如指掌。他告诉笔者,新泾镇在改革开放前的人口总量仅2.4万人,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镇域人口总量达17.07万人。换言之,现在镇域内10个居民中间,土著居民仅占1.4个,也就是14.05%的比例。这本画册的创作是受了“小人书”启发,内容到形式体现通俗和情趣。既是画给本地人看的,更是画给导入居民看的。读者只要翻阅这本册页后,便能了解脚下这方土地的历史渊源,由此爱上家乡新泾,也就不枉创作者的一片苦心了。
胡敏豪构思配图的撰文
册页充盈乡土气息
新泾的乡土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毗邻上海中心城也曾浸染过殖民地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120幅的册页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表现。“画说”地域文化部分,第15至22页,将历史上北新泾镇的繁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吴淞江(苏州河)北新泾段的三处码头、河畔的蔬菜交易市场、老街的街巷店铺旧貌一一呈现。
新泾港与吴淞江交汇处的北新泾镇老街
北新泾老街沿吴淞江的上海市第四蔬菜交易市场
“画说”历史遗迹部分,新泾港畔的赵家花园(今同仁医院哈密路住院部)、息焉公墓(天主教堂)、美国教会医院(解放后空军108医院),淮阴路上的罗别根酒吧(现上海武警总队招待所),虹桥路上的“老裕泰马房”(后为高尔夫俱乐部,现为上海动物园),以及虹桥路沿线的中外达官贵人的乡村别墅,都有精准的描摹。
哈密路新泾港畔的息焉公墓和天主教堂
“画说”风土民俗部分,创作者用了14幅册页,可谓浓墨重彩的渲染,将一年四季里的节庆年俗一一罗列:造屋上梁、婚嫁迎娶、拜年夜饭、元宵竖塔灯、清明祭拜、七月三十插棒香、八月十五庆团圆、出会求雨祈祷、农闲唱高台等等,可谓上海农村之民俗大观。
乡间造屋上正梁时有散发馒头糕饼的习俗
旧时的新泾乡讨娘子(娶妻)时,新娘子要坐花轿
上海农村正月十五竖塔灯已经失传,
新泾乡最后一次竖塔灯是1995年的元宵节
掼菱角是乡间孩童的游戏,
菱角即菱形陀螺,底部装有尖锐的锥钉
“画说”农耕社会部分,也是这本册页中的精华部分,用了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细细描绘。如果,画家没有亲身体验是很难创作这一系列生产劳动的场景。撰稿老胡不仅是农家子弟,成年后一直在农村的中学和文化站任职,可以说一辈子和“农”字打交道。王小龙、张凤岐同样如此,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画说”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手拈来。
新泾乡是上海“菜篮子工程 ”的基地之一
在机械化没有实现之前的新泾菜农靠人力运输蔬菜到市区, 本地人称自行车为“脚踏车”,用脚踏车运输,便称之为“踏菜”
新泾乡的养猪业闻名全国,乡内不乏“万头猪场”
花甲古稀活力不减
胡敏豪的书房有一块匾额,上刻“寒马草堂”。老胡属马,1942年出生,那年吴淞江封冻结冰,百年不遇。“寒马”雅号由此而来。老胡不仅帮助王小龙出画作思路,还对照画面撰文。毕竟是年逾古稀,盛夏暑天,在家光着膀子,伏案而作,写着写着,半个脸部出现麻木,怕发生意外,赶紧去医院针灸敷贴。老伴劝他歇一歇,他放不下,一边治疗一边赶稿。
王小龙刚踏入花甲门槛,还在返聘上班。几年前因为视网膜脱落,做过修补手术。医生反复关照,少用眼,多休息。120幅画作中,60幅是全新创作。要赶在9月中旬付印,他用调休的办法,闭门谢客,一门心思埋首作画。那只做过手术的左眼“报了警”,他感到视觉越来越模糊,原本就是1200度近视眼,这下几乎失明。医生让他停下画笔,闭目修养。他停笔一段时间后,略感好转,接着完成最后的几幅作品。完稿后,他如卸辎重,松了一口气。
王、胡两位图文主创不断切磋
这群老哥们中最年轻的是郁春,却也是年过天命的岁数。他是自学成才的乡里能人,擅长摄影摄像和电脑修图,这本画册付印前的翻拍、裁格、制版、修图全出自他手。在那段战高温的日子里,张凤岐穿梭于胡、王、郁三人的家中,掌握着创作进度。画册封面书法是他的手笔。这群老哥们出于热爱家乡,自掏腰包印刷连环画册的行动,让镇文化站发现,转而让镇领导知晓了。原本自发的献礼活动被接纳为官方的庆祝活动,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张凤岐题写画册书名
画册“后记”透露了一个信息,《画说新泾》只是投石问路,是其系列作品之一“新泾概说”。接下去还将创作之二“村落变迁”、之三“习俗情怀”、之四“农耕文明”等。
笔者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名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送给这群可敬可爱的老哥们。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12-23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