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年间(公元 1436-1449 年),由于宦官专权,政治一天天腐败。北方的瓦刺族在也先率领下趁机大举南侵,势如破竹。不久,瓦刺军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并迅速逼向明都北京,形势万分危急。在明朝文武大臣惊慌失措之际,于谦力主抗战,清除了宦官势力,起用了爱国将领,整顿了兵马,组织了民军,士气为之大振。当瓦刺军国攻北京时,遭到民军迎头痛击,损失惨重,只好败退。从此,明朝在政治上得到了暂时的稳定。
明代爱国将领于谦,为官廉正,关心爱护百姓,敢于打击豪强、奸史和不法权贵。北方的瓦刺(là)部族入侵时,他力主抗战,特别是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功绩卓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公元一三九八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在浙江钱塘县一个仕宦(huàn)家庭中。祖父于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于谦六岁入学,聪慧过人,深受祖父疼爱。
祖父于文,经常把孙儿于谦叫到跟前,对着文天祥的画像,讲述这位民族英雄英勇抗击元军入侵的事迹,使于谦自小就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在祖父的教诲、英雄事迹的启迪下,于谦从小胸怀大志,发奋读书。他十五岁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到吴山三茅书院求学。这时,于谦的文才已是声誉乡里,名冠一方了。
于谦二十岁时,以第一名考取了钱塘县廪生;二十三岁考取了举人;二十四岁,金榜题名,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公元一四二五年(永乐二十一年),于谦奉命到湖广检查官军的纪律。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有力地打击了不法之徒。从此,便以“廉干”的清官而闻名。
公元一四二六年,明宣宗朱瞻(zhān)基即位,改年号为宣德。宣宗很赏识于谦的才干,任他为“扈从”,随驾“亲征”,平息了皇叔朱高煦(xù)的叛乱。
公元一四二七年,于谦奉旨巡抚江西。短短一年中,他深入了解民情,昭雪冤狱数百起。他不徇私情,敢于伸张正义,有力地打击了权贵和奸吏,深得百姓赞许。
此后,于谦在任职山西、河南巡抚十九年中,不仅关注北方的防务,而且关心民间疾苦。他减轻百姓的税赋和徭役,发展了生产,受到百姓的拥戴,人们称他是包公再世。
一四三六年,宣宗病死,九岁的英宗朱祁镇即位。太监王振原是英宗的教师,深得宠信,此时见时机已到,便狐假虎威跋扈专权起来。他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于谦见王振这些奸佞之徒,气焰如此嚣张,便冒死进谏,反对宦官干预政事,以正朝纲。王振对他恨之入骨,公元一四四六年,便趁于谦赴京奏事之机,指示其党羽通政使李钖罗织罪名,陷害于谦。
在王振的授意下,李钖上书弹劾(hé)于谦,“因长期外任,没有高升,心怀怨恨,不满皇上…………”昏庸的英宗,不辨真假,便令锦衣卫把于谦逮捕下狱。
于谦被陷害入狱的消息迅速传开,晋、豫一带的官吏、百姓,纷纷赶来京城,万余人跪在宫门外,哭请朝廷赦免于谦。
英宗迫于内外的压力,只得让步,让于谦官复原职。
此时,明王朝北方的军力日渐衰弱,蒙古草原的瓦刺骑兵时常入塞劫掠。公元一四三六年,西北鞑靼又入侵凉州(武威),抢掠肃州(酒泉),于谦为此向朝廷提出了加强北方防务的建议。
于谦的建议为大多数朝臣所拥护,但却遭到以王振为首的阉党的抵制。
由于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忠良被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瓦刺部族乘虚挑衅,骚扰日渐频繁。公元一四四九年春,王振勾结瓦刺首领也先进京,以送蒙古种马为名,派来二千人的贡使,而硬要三千人的赏品。
英宗见瓦刺来使如此无礼,大为震怒。王振见势不妙,马上顺水推舟,假装大发雷霆:“小小瓦刺,竟敢如此欺我大明。这次贡马价格削减五分之四,虚报名额,一律不赏!”
兵部尚书邝埜(yě)见王振如此下令,心中暗惊:是他勾结瓦刺首领也先,以大量铜铁箭镞(zú)换取蒙古种马,贪赃枉法。今日他又一反常态,轻心调弄,这不明明是要借此激怒也先吗?
果然,五个月后,瓦刺首领也先借口明朝曾答应将公主嫁给他的儿子,这批贡马乃是聘婚彩礼。以此反咬一口,诬蔑明朝失信,计划出兵入侵。
瓦刺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向明朝北方边境进犯,主力直取大同,其余各部向宣府、甘肃一带进兵。明朝边境城镇纷纷陷落,成千上万的男女被瓦刺虏去。
瓦刺骑兵来势凶猛,明朝大同参将吴浩兵败战死。附马都尉的四万骑兵全军覆没。边境告急,百官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太监王振却为了能回自己的老家煊耀威风,竟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昏庸的英宗,不明军情;不知实力,便贸然决定“亲征”。文武大臣深知此事十分冒险,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兵部尚书邝埜劝阻无效,只得随驾亲征,但为了京城的安全,便保举于谦调往兵部,据守京师,以应不测。
正在家乡服丧的于谦,接到紧急诏书,立即赶回北京。当他得知英宗轻信王振的谗言,要率大军冒险“亲征”时,便和吏部尚书王直等冒死在午门外跪伏恳留。英宗一意孤行,哪里肯听。
公元一四四九年七月十六日英宗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仓猝出征。王振一伙乘机搜刮民脂民膏,以饱私囊。百姓怨声载道,纷纷外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再加疾病蔓延,前军未到大同,兵士死亡已不计其数。
兵部尚书邝壁,户部尚书王佐等人再次恳请英宗暂时回师。王振大怒,竟下令处罚两位大臣。明军在王振的控制下,盲目发起攻击。大同总督宋瑛、总兵朱冕在山西战死,全军覆没;马营堡被围,形势危急。
战局急剧恶化,左参将石亨只身逃回大同。其他战场明军惨败的消息也接踵而来。王振慌了手脚,为防止被于谦等朝臣抓住把柄,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明军撤退途中,大同总兵郭登考虑到英宗的安全,奏请急入紫荆关。但王振为了让英宗亲临他的家乡,以便夸耀乡里,竟指挥大军向蔚州前进。
大军刚刚行了四十里,王振转念一想:这么多军队,必然要踩坏我家地里的庄稼。于是,他又下令让军队折回向东,顺原路向宣府退却。结果,大军刚撤到宣府,就被也先的骑兵追上。
英宗一面派后军吴克忠、吴克勤两兄弟率兵拒敌;一面向怀来奔逃。瓦刺大军居高临下,箭镞、石头象冰雹似地向明军袭来。吴氏兄弟虽然英勇善战,但军心涣散,指挥不灵,兄弟二人连杀数十敌兵,最后壮烈牺牲。
英宗又派朱勇、薛绶领兵三万增援。瓦刺佯装退却,朱勇率兵追到鹞儿岭,中了瓦刺军的埋伏。薛绶战死,三万明军全部覆没。
八月十三日,明英宗退到土木堡,离怀来只有三十五里了。王振为保护他的一千多车物资,再次拒绝邝埜让英宗连夜入城的主张,致使英宗和明军陷入瓦刺重围。
正在绝望之际,瓦刺派使者表示愿意讲和。英宗不知是计,喜出望外,一面派使者前去议和,一面拔营南行。这时,瓦刺骑兵突然冲杀出来,明军毫无准备,溃不成军。邝埜、王佐、曹鼐率兵抵抗,尽皆战死。
英宗见大势已去,无人护驾,只好束手就擒。护卫将军 樊忠,眼看五十万大军葬于王振之手,气愤难忍,举起手中铁锤,把王振打得脑浆四溅,惩罚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
土木堡战后,骄横的瓦刺首领也先,乘胜率领大军长驱直入,京师已是危在旦夕。
留在北京代理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得知英宗被俘、大军覆没的消息,如闻晴天霹雳,不知所措,朝堂上下哭声一片。
于谦见此情景,挺身而出,声若洪钟地说:“各位大人哭有何用?还是赶紧设法营救皇上,计议保卫京师吧!”
这时,从群臣之中走出外号叫“多智数”的徐有贞,提出“只有南迁,才能避免亡国之祸”。那些被瓦刺吓破胆的高官贵族立刻随声附和。
于谦心想:“战”还是“迁”,虽只一字之差,但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于是,他劝说郕王,只有动员全国抗战,才能保住京师,保住大明江山。
于谦接着斩钉截铁地说:“京师乃天下之根本,若一动大势则去,不能重蹈南宋亡国的覆辙。”因此,他向郕王提出:“再有倡议南迁者,当斩勿论!”
郕王见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以及武将王竑、商辂等人一致赞成于谦的主张,当即任命于谦为代理'兵部尚书,全权处理保卫京师之事。
贪生怕死,心毒手狠的“多智数”徐有贞,见郕王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并委以重任,恨得咬牙切齿。但他孤掌难鸣,只好忍气吞声,服从众议。
退朝之后,于谦回到住处,心想:皇上被俘,瓦刺又直逼京师,而王振余党仍窃踞要职,飞扬跋扈,如不采取措施,京师难于确保。他想到这里,决然提笔,写了一份奏章。
次日早朝,于谦当众向郕王宣读了他的清除奸党,保卫京师的奏章。这时殿内人心沸腾,正直的朝臣连声叫好,一齐跪下,要求郕王下令除奸,以绝内患。
王振死党马顺,见大祸临头,便作垂死挣扎,竟诬蔑于谦等人想要造反。大臣王竑怒不可遏,一把抓住马顺的头发扭打起来。
马顺当场被众臣打死。大臣们的激情如同火山进发,又拖出了王振另外的两个心腹太监毛贵和王长随,一顿拳打脚踢,也都击毙于朝堂之上。
接着,又捉来王振的侄儿王山,百官一拥而上,唾骂起来。年方二十三岁的郕王朱祁钰坐在龙案后边,吓得面如土色。
于谦恳请郕王朱祁钰支持众臣,伸张正义。郕王被于谦等朝臣的赤胆忠心所打动,当场宣布: “王振罪当灭族;马顺等人依附王振,作恶多端,打死勿论! ”
于谦的举动使在场的朝臣十分敬佩。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赞叹地说:“国家的兴亡,就靠象你这样敢说敢为的人了。”
在于谦的倡议和百官的拥戴下,郕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明景帝。
这时,瓦刺的大军已逼近北京。为了保卫京师,于谦登上煤山察看地形。他眺望着北京的山山水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如千斤······
北京危在旦夕,但土木堡一战,明军剩下的人马不足十万。为此,于谦上疏皇上:将全国机动军队立即上调京师,并广泛发动百姓参战。
由于实行了于谦的正确抗战主张,军民斗志高昂,纷纷要求参战,保卫北京的军队猛增到二十二万,极大地改变了兵力不足的不利形势。
正当于谦在京部署守卫兵力的时候,瓦刺首领也先率领大军从紫荆关和白羊口,分两路向北京杀来。
瓦刺兵临城下,于谦召集众将领商讨对策。总兵石亨认为瓦刺来势凶猛,为避其锋芒,应退守城内,伺机破敌。
于谦认为退守城内,只会助长敌人气焰,唯有主动出击,挫敌锐气,方为上策。众将一致赞同于谦的决策。
战略已定,于谦向军民慷慨陈词道:“我等身为大明臣民,当以热血洗刷土木堡之战的奇耻大辱,为国民报仇雪恨!”顿时,军民振奋,群情激昂。
于谦又下令:将士凡贪生怕死,作战不力者一律处斩!而后,他命兵部待郎吴宁留守兵部,自己身披盔甲,亲自上阵,督战九门。
十月十一日,瓦刺大军进逼北京西直门外。于谦一面部署坚守西直门;一面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领兵迂回到彰仪门外,侧击敌人。明军人人奋勇冲杀,毙敌数百名。
当夜,于谦又派薛斌偷袭敌营,打得敌军措手不及,仓惶逃命。明军初战告捷,军威大震。
骄横的也先连吃了两次败仗,好似挨了当头一棒,立即改变战术,假意向明军求和,表示愿意送还英宗。景帝朱祁钰不知是计,信以为真。于谦识破了也先的阴谋,提醒景帝切莫上当受骗。
果然未出于谦所料,两天以后,也先赢得了喘息的时间,集中了一万多瓦刺精锐部队,突然向明军发起进攻,企图孤注一掷。明军同瓦刺的主力在德胜门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于谦见敌人急于取胜,决定诱敌深入,分兵合击。他先派石亨领兵埋伏在街旁民间空房之内,再派都督范广率领神机营(火枪营)在附近埋伏。
于谦安排好伏兵后,又派小队骑兵前去诱敌。也先之弟 瓦刺大将索罗依仗人多势众,率领万余精锐骑兵呼啸而来。
待瓦刺大将索罗率兵进入伏击圈后,于谦一声令下,神机营的火炮火铳齐发。石亨率领的伏兵骤然冲出,好似神兵天降,挡住瓦刺军的去路。瓦刺骑兵在明军猛烈火力袭击下,顿时乱作一团。
瓦刺骑兵腹背受敌,军容大乱。于谦又命副总兵范广率领精悍的骑兵,冲入敌阵。明军士兵个个奋勇向前,枪刀所至,敌骑纷纷落马······
索罗见势不妙,带领骑兵拼死突围,又遭到于谦指挥的群炮轰击。瓦刺大队骑兵见主将索罗被击毙,无心恋战,争相逃命。瓦刺的万余骑兵,在明军的炮击之下,死伤大半。
也先见德胜门坚不可摧,其弟战死,不甘心就此认输,又纠集余部,向西直门进行反扑。驻守西直门的明军都督孙镗(táng)率领大军迎头痛击,也先被挫,只好败下阵来。
孙镗领兵乘胜追击,半路上遇上瓦刺的援军,双方展开一场混战。忽然南边喊声震天,原来是明将高礼、毛福寿率领生力军前来助战。两路明军如下山猛虎,向瓦刺军冲杀过去。
城上明军守将程信,见瓦刺军进入土炮射程之内,便连连发炮,向瓦刺军猛烈轰击,大批瓦刺军人马应声而倒,横尸西直门外。
也先大惊失色,猛一抬头,只见南面烟尘滚滚,原来是于谦派石亨从德胜门率领机动部队赶来增援。也先不敢恋战,慌忙指挥部队向西逃窜。
在西直门会战中,也先虽受到致命打击,但其主力未被全部消灭,所以他又重整旗鼓,于十四日向彰仪门杀来。
于谦为了彻底消灭也先主力,亲临前线指挥。他先派毛福寿在城外西南一带街巷要道埋伏神机营火铳队,然后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率军依计迎击敌人。明军四面出击,只打得瓦刺军狼狈溃逃。
正在这时,景帝所派来的一个监军,为争头功,贸然领数百骑兵抢先驰马追击敌军,结果把自己的队伍冲乱。也先见有机可乘,回马指挥瓦刺军进行反扑。明军措手不及,直退到土城附近。
北京城百姓对瓦刺的入侵早已义愤填膺,眼看明军失利,便自动组织起来,有的登上屋顶,有的藏于街巷,高声呐喊,砖石飞下,只打得瓦刺军抱头鼠窜。
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瓦刺军首领也先,尝到了于谦指挥的明军的厉害。眼见士兵大批伤亡,又听说明朝的援军即将到京,不敢恋战,于十五日夜间拔营逃跑。
这一招,也没逃出于谦的预料。他立即命令城楼上的火炮手开炮猛轰敌兵,把逃跑的瓦刺军队炸得人仰马翻。
瓦刺军队又伤亡万余人,损失惨重,实在无法继续作战,也先只好率领其残部向西逃去。于谦亲自指挥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瓦刺残军逃至塞外,躲在帐篷里的也先,望着外面的朔风暴雪,想到北京之战的惨败,兄弟孛罗丧命,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不由怒火中烧。
也先越想越气,突然瞪大眼睛,“呼”地站起来,喊道:“来人呐,给我把俘虏皇帝推出去斩了!”
“慢!”也先的弟弟伯颜劝道:“这次出战,实不合天意,大明王朝一向与我和善通好,此次不慎,引起战端,对我有害无益,今天不能再铸大错,望哥哥三思!”
众将领见伯颜言之有理,一致赞成。伯颜终于说服了也先派使讲和,借机下台。被俘的英宗朱祁镇于公元一四五O年(景泰元年)八月十五日,被释放回北京。
景帝朱祁钰担心英宗回来威胁他的皇位,因而,当英宗一回到北京,就被景帝软禁在南宫中。
外患暂息,宫廷内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对于谦怀恨在心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勾结一起,趁景帝病重之机,调兵入宫,拥立被软禁的英宗复位。
第二天一早,英宗朱祁镇又坐上了皇帝的龙椅,接受群臣的朝贺。当天下午,朱祁镇以“图谋不轨,大逆不道,与外藩勾结,欲篡本朝皇位”的罪名,将于谦逮捕下狱。
公元一四五七年(天顺元年)二月十六日,民族英雄于谦终于被奸党和昏君杀害了,但他的英雄业绩与山河共存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推动历史前进!
|
需要 开通权限 查看本站所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