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都德《最后一课》背后的历史故事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1-3-16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一个懵懂的少年,平时学习也不太认真,当他失去学习母语机会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之前的荒唐,而他们的老师则显得更加悲戚,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内容,以小学生小弗朗兹的视角,看到自己的语文老师阿迈尔,给他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表现,触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

都德:生于1840年,死于1897,享年57岁,如果他能正常活到80岁,到一战结果,就能看到阿尔萨斯回归法国,或许能感到一些欣慰,只可惜,英年早逝,没能看到阿尔萨斯回归法国的那一天,估计有点像中国南宋陆游先生那样,临死前看不到收复失地,只能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告诉儿孙如果有那么一天,清明节上坟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泉下的自己。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背后的故事,绕不过的普鲁士和阿尔萨斯

普鲁士是德国的前身,近代德国的历史往前追溯也就只能到普鲁士了。在16世纪,普鲁士被日耳曼人同化,其使用的语言也被德语代替。

不过那时德国是由300多个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庄园领地组成。从名义上而言,这些小邦国和骑士庄园领地还归属于罗马帝国,实际上,他们都拥有独立的主权,当时的普鲁士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邦国。

1700年,罗马帝国皇帝为了与西班牙王位争继承权,而急需普鲁士邦国的援助。当时普鲁士的领导人腓特烈趁机要求罗马皇帝册封自己为普鲁士国王。

罗马皇帝有求于人,只得同意,虽然也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规定“国王”这一称号仅限于在普鲁士国内使用,在与他的其他邦国交往中只能保持选帝侯和伯爵的称号。

腓特烈也答应了。1701年腓特烈举行加冕礼,登基正式为普鲁士国王,历史上称腓特烈一世,从此普鲁士算是正式立国了。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到腓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则真正成为一个强国,腓特烈大帝继位后大肆扩军,军费开支占了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三,凭借其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很不幸的是,普鲁士遇到了法国的拿破仑,普鲁士和整个欧洲从此都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拿破仑的阴影下,都害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拿破仑大帝, 导致整个国家和种族灭亡。普鲁士的损失相当惨重,在1806年,16个德意志邦国领袖在拿破仑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成立了莱茵傀儡联邦。

拿破仑接连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战役中,几乎全歼普鲁士军队主力,被俘的普鲁士军高达10万人。

因此普鲁士被迫与拿破仑的法国政府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该条约使普鲁士减少了一半人口和领土,从此普鲁士从二流强国沦落为三等国家。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拿破仑也让普鲁士人也学习到了法国的革命精神,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根据大革命之后法国的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统治制度,强行推进资产阶级改革。

由于废除了农奴制度,德意志土地上的农民首次获得人身自由,从法律上而言,农奴与农奴主在是平等的地位,平等地成为拿破仑的“臣民”。

拿破仑还大力推行他的民法典,废除德意志地区的内部关税,发展德国境内的自由贸易,统一货币,从客观上而言,拿破仑所做的这一切都为日后德国资产阶级的兴起打好了基础。

但是拿破仑还严厉打击大小教会势力,将教会财产没收,把教会特权给以取消,政教合一的传统观念也给以一一打破,教会从此失去了世俗权力。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正因为这些力理对拿破仑有着共同仇恨,德意志人的民族认同感大大增强了,民族主义情绪也被深刻激发起来了。从国王、贵族、教士到普通民众都成了拿破仑暴政的受害者,他们现在明白了,所有的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打败拿破仑,“国家”“民族”这样的概念深入了民众的心里。

普鲁士开始了经济和政治的统一。特别是俾斯麦出任首相之后,再一次雄起。1870年9月4日,法军在色当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拿破仑三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这个怪胎,成立了第三共和国。普鲁士军队向巴黎推进,9月19日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并粉碎了法军所有的解围企图。1871年1月28日,新成立的法国国防政府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普法战争结束。

德国继续对法国施压。当时的法国,不再具备阻碍德国统一的能力,德国继续向法国腹地进军,并且包围巴黎,其目的从统一德国变成要彻底削弱法国。

普法战争的性质也就由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战争演变为德国对法国的侵略战争,演变为法德两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1871年3月8日巴黎爆发革命,起义工人成立“巴黎公社”,当时临时政府被迫逃往凡尔赛,俾斯麦则趁法国内乱,迫使法国临时政府与德国签下了极其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划入德国......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

而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这么一个大环境下写出来的。

首先,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虽然居民都说德语,但已归属法国数百年,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法国民众都认为这两地是法国领土,如今被德国强行割去无疑是极大地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感情。虽然这两地居民的母语是德语但却更加热爱自由民主的法国,对独裁专制的德国没有什么好印象。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文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法兰西的不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年人也要来上法语课?就是因为他们的母语是德语。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土地面积约有1.3万平方公里,阿尔萨斯是法国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全国的1/3棉花产量都在阿尔萨斯;而洛林则是法国第一大棉花和煤炭产地,法国的1/4煤炭产量都集中在这里,洛林还是法国最大的铁矿所在地。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煤和铁作为工业发展基础的,失去了这两块地区对法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此,普法战争后,在巴黎的协和广场竖立起斯特拉斯堡市的雕塑,上面悬挂着黑纱以表哀思。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阿尔萨斯归属反复变更

时光移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块领土在法德间屡次变动。此时两国都拿得出一大堆证据证明这两块儿领土自古以来就属于自己,是自己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两块儿领土到底应该属于谁,自然比拳头,当前的情况是法国的拳头比德国大。

美英同意法国在与德国缔结正式和约前就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因此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法军便开进了这两块儿领土。已经战败的德国对此没有提出异议,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问题以法国收复的方式得到解决。

由于北方苏维埃俄国的建立,美英为了扼制赤色俄国,并没有对德国赶尽杀绝,让德国很快再次崛起,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和法国这对宿敌再次开战,很显然,法国人输了,

1940年6月21日,德法两国开始停战谈判。谈判地点是贡比涅,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下停战协定的那个地方。当初用作签字会场的那节福煦元帅的专列车厢也被德国工兵从博物馆中牵引出来,停靠在1918年11月11日的那个地点。

希特勒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法国人的羞辱,他甚至不让前来谈判的法国代表团事先得知谈判的具体地点,以便从法国人巨大的惊愕与羞辱中获得一种只有征服者才能够体会到的快感。在纳粹德国灭亡前夕这节车厢被希特勒亲自下令炸毁,以免它成为第三次贡比涅停战的签字地。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条款就包括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德国;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人战败为最终结局,法国人虽然在于战之初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丧失了主权,却是二战争中损失最小的欧洲国家,当时主导世界的国家已经变成美苏,法国已经没有能力发挥什么作用了。因此,德国被美苏共国瓜分,世界也进入了冷战的时代,双方出于相互对抗的需要,美苏都没有肢解德国,反而都在努力发展位于冷战最前沿的两个德国,以证明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美英的操纵下,阿尔萨斯和洛林再一次回归了法国,法国和德国近百年的恩怨总算是告一段落。因为它们都不再是第一流的大国了,它们之间的恩怨已经不能再影响到世界局势了。这一对冤家的恩怨以双方第一流强国地位的共同丧失而告结束。

都德在地下有知,应该可以瞑目了。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5-1-22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