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专题片《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2-4-6 12: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日前首播专题片《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讲述海派绘画名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跨越60年的艺术人生,以及其创作连环画《红日》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汪观清

汪观清

图说:汪观清
这部人物传记片时长20分钟,制作历时2个多月。节目编导潘丰生透露:“选题聚焦著名连环画家汪观清,跟随老先生重访艺术生命中的若干重要地点:山东孟良崮、安徽歙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专题片以汪老创作连环画《红日》的幕后故事以及日后的水墨艺术成就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谈及此次纪录片的拍摄经过,潘导感触颇深:“这次分别到上海和徽州两个城市取景,在上海主要是拍摄汪老的家中生活,而在故乡徽州则是围绕汪观清先生乡梓情深和捐献铜牛等活动进行记录。” 之前《人物·故事》栏目还介绍了包括张乐平顾炳鑫两位上海连环画家。

汪观清

汪观清

图说:汪观清在写生
汪观清,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金滩,11岁来到上海开启绘画人生。作为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擅长连环画和国画,画牛尤为出名,早年扬名画坛的是在连环画创作上的那股“牛”劲。故事要从1960年夏初,浓眉大眼的小年轻在孟良崮半山腰住下,很快就融入了当地人生活,白天劳动,晚上画画,条件再苦也不退缩,改编军事题材小说《红日》的信念支撑着他。汪观清的画画功夫几乎是自学成才,因为出手快,领域广,在人美社的老画家中是崭露头角的年轻小伙,《红日》成为证明他才华的良机。他穿上军装,沉浸入部队生活中:向老兵请教作战细节与军事要领,比如作战进攻时侧身曲线冲锋,手榴弹挂在左侧;腿部细节画得不够准,是刚开始没看到解放军士兵用“三绑腿”,来自江南诗书家庭的汪观清有了直观认知。当地向导还在战场讲述烽火连天的感受,汪观清就拿起纸笔钻入山林,寻找子弹的痕迹,在现场还原当年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细节。历时5年,汪观清终于完成《红日》的500多页画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产生巨大影响,被奉为经典的军事题材绘画。

汪观清

汪观清

图说:汪观清画牛尤为出名
疫情防控期间,90岁的老画家汪观清通过电话接受记者采访,他回忆起60多年前:“我要求自己要到生活中收集素材,因为我画的都是现实题材。画在哪里,我就去哪里,对画家一定强调深入生活,因为我是人民的画家,我要为人民画画。”汪观清创作《南京路上好八连》时,在南京路好八连待了一个月,画《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去长征路上走了三次。1963年2月26日,新民晚报连载了他创作的重大题材连环画《伟大的普通一兵》,歌颂雷锋同志光辉一生,共84幅。同年3月1日,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影响深远。

汪观清

汪观清

图说:《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汪观清爱画牛,善画牛,其笔下的牛亦来源于生活。汪观清专题片中戴着蓑帽在新安江上写生,镜头中,几头河滩上的耕牛正在喝水。他谈到:“自幼年时期起,因为家住山村,我就开始和牛打交道,之后在黄山练江牧场劳动期间,犁地放牛的经历让我对中国牛有了更深的情感。连环画做加法,中国画做减法,更强调笔墨,而家中四代人都属牛,我在画牛时将对家人和故乡的感情带到画面中,画面就生动有灵性了。”实际上,最能体现汪观清之中国画味的当属其潜心十年创作的长达60米的巨幅长卷《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编导潘丰生说:“汪老的这幅长卷画了1000多个人物,都是生活中、现实中的人,百余个风俗故事,是生活中的场景亦是记忆中的场景,勾勒了徽州地区的百年风情。”

汪观清

汪观清

图说:汪观清为家乡铜牛雕塑揭幕
汪观清创作了铜牛雕塑《牛转乾坤》,一尊放在出生地,陪着母亲,守护着家乡,另一尊放在了伴他成长的上海,在人民广场地铁站换乘大厅供公众参观。90岁高龄的汪观清接连完成了两个夙愿,以最想要的方式回报了社会。“离开家乡八十年,我的心叶落归根。不过在创作上,我想像牛一样,继续奉献、耕耘着下去。”专题片结尾提到,汪氏祖宅已经改建成一座公共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通讯员 徐也可)

相关帖子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5-1-22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