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小传
·王滨(1912-1960),原名王绍杰,山东昌邑 人。1930年人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的演员养 成所学习,次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任主角。 后任联华影业公司场记、剧务。1934年任天一 影片公司编导。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 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延安总政治 部宣传队副大队长。1939年任鲁迅艺术实验剧 团副团长。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
代表作:《海葬》(兼编剧)、《母亲》 (1935年版,编剧)、《桥》、《白毛女》 (与水华合作)、《怒海轻骑》(与汤晓丹合 作)、《画中人》、《换了人间》(兼改编 之一)等。
1948年到1949年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人们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在几乎 不具备任何拍摄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了影片《桥》。应该说,《桥》是由中国 共产党直接领导、拍摄并完成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哈尔演三十六棚实地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桥》。该片讲述了哈尔滨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為支援解放战争,修复被战争破 坏的鬆花江铁路大桥无私奉献的故事。1949年5月1日,该在北京上映。影片 播映时,当江桥修成,工人师傅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 声。可以说,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作品,而是电影人献给亲中国的一份厚礼。
《桥》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了五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 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 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桥》中还有着 后来人们非常熟悉的电影艺术家:王家乙、吕班、陈强、于洋。
1946年6月,东北电影制片公司迁至北方小城兴山,即现在的鹤岗。同年10 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公司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说,从这时起,真正 意义上的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诞生了。
·《桥》的编剧于敏,曾是报社记者、编辑,19 48年来到东影,《桥》是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 本。于敏追忆《桥》的创作过程时曾说:"哈尔 滨机车车辆厂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小山一 样的厂房,蜿蜒纵横的铁道,巨人般的机械,火 山口一般的熔铁炉,我一见,想到这都是属于我 们和人民的,心中就充满创作的激情。机车厂厂 长宋金声成为我的第一个老师,他原是一个出色 的钳工,在抗日根据地,曾和工友用一把钳子起 家,办成一个小军工厂。《桥》所依据的事件, 正是宋金声厂长向我讲述的。我在厂三个多月, 然后退出来写剧本。"
于洋大概是当时剧组裹 表演经验最豊富的演员了,从 小就演戏,而且刚刚演过东北 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留下他 打老蒋》。
王家乙(1919-1988)(左一圆)和吕班(1913-1976)(右二圆)后来都成了新 中国著名的导演,一个爱拍少数民族电影,一个专拍喜剧片。
陈强(左图)、鲁非(中图)、梁音(右图)等一批演员从这裹走上新中国的银幕。
·简陋的摄影条件使摄影师包杰(1921-1998)(左国)和摄影助理 舒笑言(1930-2004)(右图)吃了不少苦头。
指挥尹升山在录音棚裹赶着録了两天一夜 的音乐。
本片的剪辑师,一位是祖述 志(左图),另一位是她的师傅一 日本人岸富美子(原片演职员表裹 的名字是"安芙梅")(右图),岸富 美子后来还参加了电影《白毛女》 的剪辑工作。
工作照。剧组在艰苦的条件下把影片拍完了,后期制作非常紧张,纸用了一个 月的时间。1949年"五一"节,《桥》如期上映。
创作人员的热情无法代替技术设备的陈旧,可以说,《桥》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 很粗糙,带有初期作品的特色。但它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 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60多年过去了,拍摄过电影《桥》的鬆花江上的铁桥,仍 然伫立在大江之上,默默注视着东去的江水。当年为修复这座铁桥奉献力量的人们, 很多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桥》的主创人员,很多也已经不在了。
剧情说明
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解放战争正打得难解难分,东北战场 上敌强我弱的形势刚开始转变。长期在伪满工厂中服务的某些技 术人员和个别落后的工人对无产阶级的建设力量还没有足够的认 识。为了恢复被蒋匪破坏的桥梁,铁路工厂接受了抢修江桥的紧 急任务。在时间紧、条件差的情况下,厂长坚决依靠工人群乐, 发动大家群策群力,攻克各种难关。在优秀工人梁日升、侯占喜 的带动下,工人们创新工作方法,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修 桥的艰巨任务。通过这段艰苦的工作,全厂职工的思想作风转变 了,工作干劲增强了,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