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文学脚本:《李清照》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3-12-7 2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架秋千,在飘拂的绿杨影里来回飞荡。站在秋千架上的,是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少女。她那娟秀的脸上虽然还没有脱尽稚气,但技巧却十分娴熟。随着她双脚的蹬动,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好像要凌空飞去一样。

四十多个来回荡过以后,少女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身上的罗衫全被汗水湿透。她渐渐放定绳索,走下秋千,两手疲乏得连云鬓都懒得去理一理,就要侍女拿过绣鞋来准备穿上。

这时,月洞门外传来了说话的声音。侍女回头一望,忙说:“小姐,大概是老爷陪着客人到院里来了,咱们快回房去吧!”少女听罢,连绣鞋也顾不上穿了,回转身就朝着自己的闺房跑去。

她登上阶石,并没有立即进房。父亲在礼部任职,家里经常有熟客临门,她想看看父亲这次带来的是些什么样的客人。只见她侧转身子攀着阶前的梅树,随手摘下一颗青梅来闻闻,一面向着月洞门外望去。

可是,父亲和客人并没有走进院来。少女微带失望的心情丢掉青梅,伸手去梳理云鬓。这时她才发现头上的金钗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滑掉,再低头看看双脚,又穿着袜子站在阶石上,不由两颊泛起红云,嫣然地笑了。

眼前的情景逗引着少女的诗兴。她立即回到房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点绛唇》词:“蹴(踩)罢秋千,起来慵(懒)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犹言光着)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日常生活的普通画面,但却显得那样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它的作者(也即词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就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学者,年纪很轻就中了进士;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才学。清照在父母的熏陶和培育下,从小就养成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李格非被朝廷调往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太学(国立大学)里担任博士官,三年以后,又转为太学正。他在经衢西面购置了几幢房屋,就从历城把家眷全部迁到了东京。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学术空气比较浓厚。清照在家里经常可以听到父亲和太学的同僚一起谈论国事,切磋学问。前辈们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清照,使她更加勤奋学习。

她文思敏捷,记忆力十分惊人,读书过目成诵,还在少年时代,就读遍了唐、宋许多大家的作品,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尤其在诗词方面造诣更高。据说她的诗文一写成,人们立即争相传阅,因此很早就在士大夫中出了名。

清照的爱好是多方面的,无论琴棋书画,几乎样样精通。尤其是她所画的墨竹,笔势挺秀,意趣高远,别有一种超尘脱俗的韵致。谁看了都不能不为这位少女高超的艺术才华所倾倒。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照已经年满十八岁,长得秀外慧中,亭亭玉立。就在这一年的深秋,她由父母做主,和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赵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在今山东)人,后来随父亲移家青州(今山东益都),这时正在东京太学里读书。他酷爱金石考古,家里藏书很多,也是一位年轻的学者。清照和他结成终身伴侣,两人才貌相当,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

明诚从十七八岁开始,就喜欢搜集历代的碑文书画,并立志要终生从事这项研究工作。他和清照成亲后,还没有俸禄,仍然依靠父亲生活。清照对他非常体贴和支持,经常拿出自己陪嫁的财物,供给明诚购买碑文书画。

每逢初一或月半,大相国寺内集市开放,殿后资圣门外是专卖书籍字画的地方。明诚有时请假出去走走,看到好的碑文书画,一时手头拮据,他就脱下衣服当上几百钱买下来,另外再买些瓜果食品,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

明诚回到家里,清照一看他身上的装束和喜形于色的神态,心里马上就明白了。于是两人相对而坐,一面吃着瓜果,一面打开碑文或书画来欣赏展玩,感到无穷的乐趣。

一个天清气爽的初秋日子,正好明诚休假,清照提出要到南部去游览。他们带了酒菜,来到一处林木繁茂、风景绝佳的地方,租了一条小船,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河划去。

小河的尽头有一座结构精致的凉亭,掩映在花木丛中。明诚和清照舍舟登岸,就在亭中摆开酒菜,一面欣赏着河上的风光,一面痛快地对饮起来。当太阳渐渐贴近河西的山头时,夫妇两人都已喝得满脸红晕,很有醉意了。

明诚搀扶清照下船,循着原路划回去。划着划着,他们来到了一处河汊口,发现两面河上都是荷叶荷花,不知该往哪里走才好。清照微睁醉眼,把手往前一指,又听桨声伊轧,小船拐进了左面的河道。

突然,“嘭”的一声,小船撞着了河岸,惊动了原来憩息在河滩上的一群白鹭。它们扇动两翼,扑棱棱地飞向高空,洁白而矫健的身影衬着蓝天,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妙的图景。明诚和清照看得出了神,连酒意也全给驱散了。

这次城郊泛舟之游,给清照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她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写成了一首著名的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怎)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两人虽然是儿女亲家,但政见并不相同。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奸臣蔡京被任命为宰相,开始邀宠专权,挑斥异己。赵挺之在政治上属于蔡京一派,渐渐同李格非发生了矛盾。

这年八月,赵挺之受任为尚书左丞(宰相之一)。九月间,大权在握的蔡京把曾经反对过新法的大臣120人定为“元祐奸党”,由宋徽宗亲自书名后,刻石立碑于端礼门。凡名字上了党籍碑的人,都受到了打击和迫害。

当时,李格非正官任提点京东路刑狱。他过去并没有激烈反对新法,只是曾经对新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提出过一些不同的意见,因此也被定在党籍碑的余官之列,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李格非的免官,是否出于赵挺之的主张,现在已经无可考见,但这件事肯定是经过他同意的。清照深深了解父亲的为人,对于他的无辜受罪感到愤慨不平。她毅然执笔写了一首诗给赵挺之,为自己的父亲诉屈求情。

这首诗的大部分内容都已失传了,只在宋人张琰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文所写的序言中,还保存着诗的最后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人们由此可以想见,清照当年在伏案奋笔陈述己见的时候,怀着何等真挚而沉痛的心情!

诗寄出以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也许赵挺之读后曾有所感动,但大权掌握在蔡京手里,他也无能为力。清照有感于此,又给他寄去了第二首诗,其中写了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对这位官至卿相的公公进行了讽喻和规谏。

崇宁二年(1103),明诚在太学毕业。由于父亲的关系,他很快被派到距东京不远的一个县城去做官。在离家赴任的那天,清照一直把他送出城外,想到今后将不再能和明诚天天相聚在一起了,心里感到无限的怅惘。


由于公务繁忙,明诚往往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寂寞幽静的深闺庭院里,虽然鸟语花香,风景依旧,但却已经无法引起清照往日的兴致和情怀。每天,她总要长时间地凭栏远眺,默默地数着明诚归来团聚的日期。

明诚出仕以后,开始有了俸禄收入。他和清照相约,一定要省吃俭用,尽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天下的金石碑铭、古文奇字,以实现自己的宿愿。每当公务之暇物色到一篇碑文或一幅字画时,他就立即寄送给清照妥为保藏。

由于父亲官居相位,有不少亲戚朋友在馆阁(国立文史机构)工作,明诚还可以经常通过他们借到一些内廷珍藏的图书。他除了自己利用公余时间抄写一部分以外,还托清照在家帮助抄录。

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把这对年轻夫妇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天,当一缕晨光透进窗纱映上妆台时,清照梳洗完毕,就拿出明诚寄来的书籍,铺开文具纸张,伏在桌上全神贯注地抄写起来。

多少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和月圆花好的良夜,流水一般地过去了。抄成的图书和碑文渐渐堆满书案。清照就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寄托她对明诚深情的思念。

有时明诚好久没有书籍寄来,清照就会感到神思恍惚,百无聊赖。她常常独自一人下楼去闲步,可是,芳草池塘,绿荫庭院,潺潺的流水,双飞的蛱蝶,却处处都在勾起她的离愁别恨,使她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

在这样的时刻,她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难遣的情怀:“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秋天,她出去泛舟消闲,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著名的《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每首词写成以后,清照都把它抄在锦笺上寄给明诚。那深情的怀念,无尽的哀愁,激起了明诚强烈的共鸣。他并不善于填词,但是为了酬答妻子的情意,他每次总要写一首和词回寄给清照。

等到明诚休假回来,夫妻两人就拿出平时唱和酬答的词来互相品评。清照在文学上的才华和一些精辟的见解,常常使明诚拍案称赏,自愧不如。为了和清照争胜,从此他便经常抽出时间来练写诗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来到了。往年明诚在家的时候,总要陪着清照到东篱下饮酒赏菊,可是今年他却没能回来过节。清照只好在东篱下摆起一张小几,独自一人对着盛开的黄花,默默地喝着闷酒。

一陈萧瑟的秋风穿林而过,吹得篱边的丛菊颤巍巍地掉下几片焦黄的花瓣来。清照自顾身影,感到就和这零落的黄花一样消瘦,不由心中更觉凄凉难受。她随即叫侍女收起酒菜,闷闷不乐地回房去了。

半夜,清照在碧纱厨中睡醒过来,只觉寒意袭人,再也无法合眼,就写了一首《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得凄清婉转,声情双绝,明诚读了以后,极其赞赏,决心要胜过清照。他专门请了假,谢绝一切宾客,在家里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按照《醉花阴》的词调写成了五十篇。

然后,明诚把清照的词杂在里面,请来了好友陆德夫,要他发表意见。德夫认真阅读了以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写得最好。”明诚问是哪三句,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崇宁四年(1105)十月,明诚被调回东京,受任为鸿胪少卿(掌朝廷祭祀礼仪)。从此,这对年轻的夫妇又能朝夕相处在一起,互相切磋砥砺,从事他们共同爱好的金石研究了。

宦海的风波是难以捉摸的。一向官运亨通的赵挺之也渐渐受到了蔡京的猜忌。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十一日,他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五天以后就一病身亡。

按照封建礼制,任何官员在父母死后必须离职家居,服丧三年。明诚本来是可以在东京守制的,但到了七月间,由于蔡京的指使,御史台上章弹劾赵挺之,追夺了他死后所赠的官职。明诚只好离开东京,回到家乡青州去。

对于明诚和清照来说,搬家是最麻烦的事情。明诚为官几年,并没有积攒起多少钱财,但却购置了大量的碑文书画和金石器物。除了过去陆续运往家乡的以外,这次还足足装满了十辆大车。

车声辚辚,马鸣萧萧。满载着碑文书画和辎重什物的大车出了陈桥门以后,就顺着宽阔的官道迤逦向北而行。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赵家在青州的旧居。

这所旧居,是明诚父亲赵挺之早年从密州移居青州时购置的。它环境幽静,屋宇宏敞,一条清澈的小河穿院而过。院中林木繁茂,枝叶扶疏。正房的左侧有一座归来堂,过去是赵挺之会客的地方,现在成了明诚和清照的书房。

赵家的藏书本来就非常丰富,加上明诚历年来陆续购买,总数竟达到八万卷左右。为了便于研究寻检,他们在归来堂中起造书库大橱,将全部图书分类安放,登记上册。从此明诚就一面继续收集,一面开始了《金石录》的著述。

《金石录》是一部研究古代钟鼎碑版铭文的专著。它的内容上自先秦,下至唐末五代,涉及到文字、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广泛知识,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明诚决心利用这段离职的时间,在清照的协助下,把它尽快写出来。

三年的服丧期过去了,明诚没有被重新起用。好在他能够照旧领取俸禄,无需为生活而担忧。每天,他和清照同坐归来堂中,逐篇地校勘金石铭文,进行整理题签;晚上常常继续工作,总要点完一支蜡烛才睡觉。

为了进一步充实《金石录》的内容,必须把当时考古发掘方面的最新成果吸收进去。为此,明诚经常要暂时离家到各处去寻访搜求。他在青州期间收集了不少新的出土文物,足迹到达过泰山、安丘、下邳等地。

徽宗政和七年(1117),明诚和清照已经在青州度过了整整十年。凝聚着他俩无数心血的《金石录》也已初具规模。全书共分三十卷,收录金石铭文约二千种。只等剩下的若干篇题跋写好,重新复校誊录,装卷成帙,就可全部完成。

这一年九月,明城的好友刘跂来到青州。他看了《金石录》的稿本以后,非常钦佩。明城就请他给《金石录》写一篇序言。可是,时间又过去了四年,由于种种原因,《金石录》仍旧没有最后完成。

徽宗宣和三年(1121),明诚忽然接到朝廷的诏令,任命他为莱州(今山东掖县)知州(州行政长官)。尽管明诚心里不太愿意出仕,但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他只好匆匆地收拾行装,辞别清照,赶往莱州上任。

这对十四年来朝夕相处,共同切磋学问,感情极其深厚的夫妇,一旦又重新分居两地,清照的心里感到非常痛苦。在含着热泪送别丈夫的时候,她要明诚一等官务安排停当,就把自己接到莱州去同住。明诚答应了。

到了八月间,明诚果然不负前约,派专人来接清照去莱州。为了使明诚能继续《金石录》的著述,清照把二千多卷铭文原件和三十卷稿本全部随车运往莱州。


明诚在莱州的住处,有一所静治堂,同青州的归来堂一样,也是读书和写作的好地方。每天吃罢晚饭,夫妇俩就动手将誊清的《金石录》稿本装卷成册,以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规定每夜必须校勘二卷,跋题一卷,不完成就不睡觉。

宣和七年(1125)春天,明诚在莱州任上已满三年,又被调往淄州(州治淄川,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任职。虽然又经过了一番迁徙和跋涉,但这次清照是和明诚同车前往的,并没有分手过一天。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这是宋朝历史上风云突变的一年。九月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军队大举南侵,攻陷太原,并立即分兵两路直取东京。腐朽的北宋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只想割地求和,根本不去组织有效的抵抗。

到了闰十一月初,金兵乘大雪发动猛攻,东京顷刻沦陷。徽、钦二帝以及宗室贵族三千多人当了俘虏,全部被押往北方。北宋王朝灭亡了。从此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明诚和清照的命运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靖康二年(1127)三月,一向和明诚长兄存诚居住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老母突然因病去世。明诚在淄川得到丧报,非常悲痛,立即和清照匆匆告别,日夜兼程地赶往江宁去。

五月初一,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王朝正式建立。明诚刚刚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就接到朝廷的诏令:他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必须立即去上任。

这个任命来得非常突然。国事危急,公务在身,明诚已经无法北归。他想到清照独自一人留在北方,青州和淄川两地还存放着他们二十多年用心血积聚起来的碑文书画和《金石录》这部即将完成的著作,心里感到十分焦急。

贪得无厌的金朝统治者随时有可能出兵东侵,到那时清照南下的退路将被截断。时不宜迟,必须当机立断。明诚立即派人带着家信,星夜赶往淄川,尽快地把清照护送到江宁来。

清照接信以后,随即赶回青州去料理家事。她看到赵家祖传以及明诚和自己平生积聚起来的书册什物实在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运走,只好把大部分不大珍贵的碑文书画和一般的金石器物留下来,加封上锁,托一位老仆代为守护。

即使是这样,需要带往南方的书册什物仍然装满了十五车。当车队开始启行的时候,清照从车上依恋地回望那曾经和明诚度过十多年欢乐生活的庭院和屋宇,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热泪。

不久以后,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初,青州突然发生了一次兵变,知州曾孝序被害。乱军在城中四处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惨遭茶毒,全城陷入一片混乱。明诚和清照封存在旧居十多间屋子里的书册什物,也被全部烧成灰烬。

再说清照从青州兼程南行,一路晓行夜宿,十分辛苦。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以后,她就改由水路沿淮河西上,再经楚州(今江苏淮安)折入运河后顺流南下。建炎二年(1128)春天,她终于平安地抵达江宁。

经过一年的离别和长途的跋涉以后,清照又和明诚团聚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但现在明诚身负重任,每天都要处理繁忙的军政事务,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同清照重续旧业、切磋学问了,这又使她感到非常难过。

清照渐渐开始关心国事。每当明城公余回来,她总要急切地问起金兵的动向和朝廷的措置。由于宋高宗一心只想保住帝位,偏安江南,排斥主战派大臣,以致北方广大的国土日益沦陷。这些都引起了清照深深的不安。

她想到了历史上的东晋王朝。那时虽然也偏安江南,但内有贤臣王导主持朝政,外有名将刘琨坚持抗敌,比起现在的南宋朝廷来要景气得多。她在一首诗里写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表达了她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建炎三年(1129)二月,明诚受命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他刚刚接到诏令,江宁就发生了一场兵变。由于没有及时处置,他受到了撤职的处分。三月间,他和清照离开江宁,准备西上芜湖,然后到江西赣水一带去安家。

他们把全部书画器物分装在三艘大船上。船只在长江中缓缓地逆水西行。三月末的一天,他们来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境界,把船停泊在北岸的一个渡口上。

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们,这个渡口叫乌江,就是西汉初年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清照听了,一定要明诚陪她上岸去走走,以便观览江岸的风光,同时凭吊一下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清照上岸以后,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浪涛,想起项羽当年兵败后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气概,不由万分感慨。回到船上,写了一首著名的五言绝诗《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由于金兵不断南侵,五月间,宋高宗被迫将行在(临时首都)迁到江宁,并把江宁府改为建康府。他随即下诏恢复明诚的官职,让他到建康去接受任命。这时明诚刚刚船到池阳(今安徽贵池),不敢怠慢,只好收拾行装,准备赶往建康。

六月中,明诚让清照暂时把船停泊在池阳,自己离舟登岸。他依依不舍地回望船中,向清照挥手告别。

清照含着泪高声问明诚:“如果城里发生变乱,情况危急,怎么办?”明诚说:“你就跟着大家走吧。实在不得已,可以先抛弃衣被什物,其次抛弃书画和一般古物,只有家传的宗器万万不能丢失,切记切记!”说罢挥鞭策马而去。

自从明城离去以后,清照终日独处舟中,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宁。

到了七月末的一天,忽然东边的大路上,一位衙役装束的人骑着快马疾驰而来。他上船后交给清照一封急信,告知明诚在建康患了疟疾,请清照火速赶去。

清照读完信后,忧虑万分。她想到明诚一向性急,又不懂医道,万一大热发作,必定会服用寒药,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她不敢迟延,立即命船夫解缆启程,顺流东下,经过了一日一夜的航行,终于到达了建康城下。

可是清照来晚了。明诚由于热不可耐,服了不少柴胡和黄芩,结果不但疟疾加剧,而且下痢不止。等清照见到他时,已经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眼看三十年来情深义厚的亲人即将从此永别,清照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八月十八日,明诚终于不治身亡,终年才四十九岁。清照把他安葬在建康城外,亲自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句说:“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非深。”表达了她对明诚最深切的悼念。

这时,清照仍然以船为家。三艘大船上装载着她从青州南下时带来的书册画卷和金石器物,其中有各种图书二万卷,金石铭文二千卷。这批珍贵的书籍文物,价值连城,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不良之徒的觊觎。

闰八月十六日,有一个身穿内廷官服的人,带着三百两黄金和几名仆役来到清照船上。他自称是御医王继先,过去曾经和明诚相识,想来购买一批书画古物留作纪念。

清照从未听明诚讲起过有这么一位朋友,知道他来意不善,但又不敢得罪他,于是想了一个缓兵之计。她对王继先说:“亡夫遗物很多,有些我自己要留作纪念,有些可以出让,但需要清理一下。等半个月后您再来吧。”

王继先信以为真,就带着仆役走了。清照马上派人去城里把明诚的表弟、兵部尚书谢克家请来,对他说了王继先企图乘机强买书画古物的情况,希望谢克家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谢克家慨然答应了。


第二天,谢克家就趁上朝的机会将王继先的行径面奏给高宗。他说:“赵明诚是朝廷命官,今不幸病故,其妻李氏孤苦无依,以舟为家,继先即欲勒买遗物,恐远近闻之,有累盛德。”高宗立即下了一道御批,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但是建康毕竟不是久居之地。连日来,城中百姓都在纷纷传说,隆裕太后已经率领六宫转移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金兵即将大举渡江南侵。清照想起明诚还有个妹婿官居兵部侍郎,现正从卫在洪州,就决定前去投奔他。

清照托人找来了明诚过去的两位部属,先请他们护送两艘装载书画什物的大船去洪州。她自己因为忧伤过度,身体十分衰弱,准备休养几天,再随后赶去。

可是两艘大船开走以后,还没等清照动身,局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闰八月末,宋高宗听说金将宗弼已经率军长驱南下,就慌忙离开建康逃跑。一路经镇江、常州、平江(今苏州),于十月间到达了临安(今杭州)。

高宗的仓皇南逃,严重地影响了建康的士气和民心。城中谣言四起,一夕数惊。一天,清照听到了一起别有用心的谣言,说是明诚临终前曾经托人带了一把玉壶到北方去送给金人,因而有通敌的嫌疑。

这个谣言太可怕了,显然是不良之徒的恶意诬陷。他们想趁这国难当头的混乱时机,置孤苦无依的清照于死地,然后夺取她的全部财物。清照气愤到了极点。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她决定将剩下的全部古器物送给朝廷。

十月中旬,清照听说高宗已经从临安到达越州(今浙江绍兴),就立即舍舟登岸,将船上所剩的全部书画器物装满了几辆马车,日夜兼程地赶往越州去。

畏敌如虎的宋高宗,已经忘记了他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责任。他生怕遭到和徽、钦二帝同样被俘的命运,因此还没等金兵渡江就望风而逃。十二月初,他从越州跑到明州(今宁波),接着又匆匆赶往定海(今镇海),逃上了楼船。

正在清照赶往越州的途中,忽然又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十一月中,南下的金兵攻陷洪州,全城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清照先前在建康请人运往洪州的两船书画器物,也在乱兵的烧杀抢掠下丧失殆尽。

十一月末,清照到达越州,这时高宗正在转向明州。长途的奔波,沉重的拖累,已经使清照疲惫不堪。她决定把全部古器物寄放在剡县(今嵊县),自己只随身携带七簏最珍贵的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移居到更南面的台州去。

可是当她到达台州时,发现守官晁公为也已逃走,城里人心惶惶,乱成一片。清照只住了几天,就又丢弃掉一部分衣被杂物,赶往黄岩,在那里雇船到温州去。

万里江山,茫茫大地,哪里是清照安身的地方!在以后的一年里,她辗转迁徙,先后到达温州、越州和衢州等地,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其间她又得到消息:寄放在剡县的全部古器物也已被叛兵抢走,落到了一位将军的手里。

现在,明诚留下的遗物就是这随身携带的七簏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了。清照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地珍惜和爱护它们。每到一地,她都要妥善地安放在卧榻底下,早晚亲手打开来看一次才放心。

绍兴元年(1131)三月,清照又来到越州,寄住在一个姓钟的居民家里。一天早晨,她起身后看看床下,发现墙壁被挖了个大洞,有五簏书画不见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使她悲痛得几乎不想再活下去。

她立刻请人传话出去,愿意立重赏买回这些书画。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来了十八轴画向清照讨赏。清照心里顿时明白了,但她还是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付给钟复皓一大笔钱,希望其余的书画能够再陆续回到她的手里。

可是,清照的希望落了空。任她再三托人到处打听,其余的书画就像石沉大海似的不再出现。过了很久,有些好心人才暗暗告诉她,那些书画已经全部被有财有势的福建路转运判官吴说用贱价买去,没有办法再收回了。

现在,唯一可使清照聊以自慰的是,那部《金石录》稿本没有被偷走。其他比较珍贵的书画砚墨也还有一簏多,足够她安度余年的需要了。绍兴二年(1132)春天,她离开越州,移居到当时的行在—临安。

三月的临安,湖光山色,水天一碧,处处繁花似锦,游人似织,就像当年的东京一样,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但这些都已无法激起清照欢乐的心情了。她在城中租了一处小小的院落,独自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这时,清照年已四十九岁。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忧患,使她变得格外苍老衰弱。她在一首《声声慢》词里,充分反映了这种寂寞凄凉的心情—

词的上阕,写她在晚风中闲步小院,触景伤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下阕写她在窗前听梧桐秋雨,夜不成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久她就生起病来,一连几天神志模糊,茶饭不进。

幸亏清照有位弟弟李远(háng杭),正在临安任敕局删定官(掌编纂皇帝诏令),得到消息后赶来看望姐姐。他亲自守候在床边,侍奉汤药,多方宽慰,终于使清照的病情逐渐转危为安。

李迒看着姐姐凄凉的景况,心里很难过,就说:“姐姐,姐夫已经离您而去。人死不能复生。您年纪大了,身体又这样衰弱,不能没有个依靠。让我来帮您物色个称心的人吧。”他见清照沉吟不语,又安慰了一番,就告辞而去。

李迒走后,清照思绪纷乱,心潮起伏。她想起明诚生前对待自己的情分,感到再嫁实在于心不安;但看到眼前的景况,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不但明诚的遗稿没有能力整理,一旦有病或年老以后,就连生活也将无法自理······

过了几天,就在清照犹豫彷徨、难以决断的时候,李远兴匆匆地赶来了。他告诉姐姐,有一位饱学之士张汝舟,是进士出身,现在临安任监诸军审计司,不久前妻子去世,因为仰慕清照的才名,特地来向她求亲。

对于清照来说,有着这样的才学和资历的人,无疑是比较相称的。在弟弟的一再劝说下,清照终于点头答应了。五月间,清照同张汝舟正式结婚。她怀着真诚的希望和信赖,把明诚的全部遗物搬进了张家。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衣冠楚楚、貌似恭顺的张汝舟,其实却是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他同清照结婚,完全是为了把那批珍贵的书画器物攫为己有。婚后不久,他那卑劣的用心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了。

起先,他向清照要一方砚台。清照以为他是自己使用,特地选了一方最好的古砚给他。接着,他又借口朋友要看字画,拿去了一个珍贵的条幅和一轴唐代画家韩幹的《牧马图》。他把这些珍品出手卖掉,一下就捞进了二百两银子。

清照完全被蒙在鼓里。过了十来天,她见字画没有归还,就叫张汝舟去要回来。张汝舟满脸堆笑地说: “我的朋友看到字和画都很好,已经用二十两银子买去了。”说罢就把银子拿来交给清照。清照见了,顿时气得变了脸色。

从此,清照对张汝舟的为人引起了警惕。她把余下的全部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锁进了箱子。张汝舟几次向她索取,她都一概不理。这个无耻的小人见自己的企图再也不能得逞,就开始恶言相加,最后甚至动手毒打清照。


面对如此痛苦的现实,清照完全绝望了。她决心要尽快地摆脱张汝舟。有一次,张汝舟酒后不慎,向她吐露了自己曾经慌报情况欺骗上司的行径。清照听了牢记在心里,但表面上一点不露声色。

等到张汝舟白天出去,清照就立即给一位亲戚—翰林学士綦密(chóng崇)礼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目前的处境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请求他帮助自己向朝廷告发张汝舟欺骗上司的罪行。

綦密礼接信以后,对于清照的不幸非常同情。九月间,告发的状子送到刑部后,张汝舟就被逮捕审讯,撤职除名,发配到柳州(在今广西)去充军。从清照改嫁给他的日子算起,到这时正好一百天。

但是,按照宋朝的刑法,凡妻子告发丈夫的,不论自己是否有罪,也要判处二年以上的徒刑。张汝舟刚刚发配,清照就被关进监狱。这次又幸亏綦密礼多方设法营救,才使她只被关押了九天就释放出狱了。

尝尽辛酸的清照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她专心一意地开始了对《金石录》的整理。绍兴四年(1134)八月,她把全书最后编定,并写了一篇《后序》,详尽记载了成书的经过以及明诚和自己悲欢离合的遭遇,以表达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十月初,忽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临安:金兵已经到达淮河流域,准备再次侵犯江南。城中的居民纷纷奔走相告,许多人开始携家逃往乡村。清照也随着纷乱的人群,迁到临安以南二百多里的金华去。

世居金华的一位姓陈的亲戚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清照。主妇陈氏和她姐妹相称,感情十分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照想起自己今后的归宿,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辛酸的热泪。

她越来越思念那远在千里以外曾经度过美好童年生活的故乡。什么时候,朝廷的军队能够挥戈北上,收复失地,让流离失所的人民重返家园!她在一首《打马赋》里表达了这种殷切的希望:“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绍兴五年(1135)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陈氏约清照一起到金华著名的风景区双溪去泛舟游览,清照婉言谢绝了。是她不愿意欣赏美好的春色吗?不!她是怕触景伤情,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更加增添内心的痛苦。

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充分反映在她当时所写的一首《武陵春》词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种轻便的小船),载不动许多愁!”

一次,她到城中的八咏楼登临怀古,遥望南国秀丽的山川,写下一首《题八咏楼》的著名七绝:“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后来被写在楼壁上,以表示人们对她的景仰和纪念。

清照一生写下了许多作品,可惜大部分都散失了。其中写得最好最著名的是词。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我国的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异彩。后人经过辑录考订,把它们编成一卷,定名为《漱玉词》。

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女文学家,解放后,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建起了一所“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同志为它亲笔题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以供人们瞻仰和凭吊。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5-1-19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