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文学脚本《“银花”朵朵开》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3-12-9 14: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黑龙江应用微生物展览会上,放着一瓶瓶银耳。乍看像一朵朵白牡丹花,细看像晶莹剔透的白玉雕。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人们不光是稀罕这珍贵的药品,而是在赞叹:在这最低温度达摄氏零下五十度左右的“高寒禁区”北大荒,培育出自古以来生长在南方的娇贵的银耳,真不简单啊!这是青年一代在党的领导下,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培育的。

1968年9月,上海的一批知识青年,满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啊,为他们开创了新的战斗天地。

在他们连队所在地,生长着茂密的柞木林。这些柞木树,每年都给砍下来当柴烧,青年们觉得很可惜。

知识青年梅民权联想到上海郊区用树枝作耳棒,人工栽培银耳的事,就大胆提出了用柞木树培育银耳的建议。

队里的老会计包信听了,冷笑着说:“小梅,这里是黑龙江不是上海。银耳要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可是北大荒滴水成冰,是“高寒禁区”,那娇嫩的银耳准死没活!”

小梅并没有被他的冷言冷语所吓倒。他说:“要在“高寒禁区'人工栽培银耳,困难是不少。但是,我们革命青年就是要迎着困难上,要做前人不敢做的事情!

包信满脑子的陈规旧套,他觉得小青年是在瞎胡闹,刚出校门不久,翅膀还没长全,就想飞上天,研究微生物科学,太不自量力了。最后,包信无可奈何地说:“我是出于好心,信与不信全由你们。”

初生牛犊不怕虎,小梅响亮地对大家说:“实践出真知,只要我们胸怀一颗为革命研究科学的红心,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当地群众听到这个消息,热情地鼓励他们,说青年人有文化,只要肯干,肯钻研,没有干不成的事。小梅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

晚上,小梅打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反对本本主义》,一行夺目的大字映入眼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小梅深深懂得:要在北大荒栽培银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打这以后,小梅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几个月中,他走遍了连队附近的十多个山头,了解山林情况;了解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群众热心帮助小梅,积极支持小梅。连队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职工,几乎都当过小梅的气象老师,他们主动把自己在北大荒一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告诉这位新北大荒人。

一天雨后,老班长带着小梅,攀着树枝,从灌木丛中趟开一条“路”,上山辨认各种树木。

在山顶,放眼望去,雨后的群山,更加苍翠壮观。老班长往远处一指,说:“小梅,你看这山接着山,树连着树,看不到尽头,北大荒的天地好大呀!

老班长接着说:“我们刚到北大荒时,看着这黑油油的土地,绿葱葱的山岭,心里可真高兴呀!大伙拼命干哪,想的是让边疆的山林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你们青年人有志气,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群众盼着你们把银耳栽培出来。小梅,你放手搞吧,我们大伙给你撑腰!”老班长火热的话,打动了小梅的心:它倾注着多少老北大荒人的希望啊!

几个月的调查,小梅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北大荒尽管长年气温低,但六月下旬到八月下旬,平均气温在二十度以上,雨水集中,温度、湿度是够条件的;第二,柞树皮厚、易腐蚀,是理想的种木。

接着,小梅他们给部队党委写了一份报告,决心在高寒地区人工栽培银耳,对于试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困难,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立志闯出一条路子来。

部队党委十分支持知识青年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鼓励他们把知识、把青春献给祖国边疆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决定派小梅和另外两个青年,到上海学习银耳人工栽培的技术知识。

青年们肩负着党和群众的希望,在打破“高寒禁区”不能生长银耳的征途上,整装出发了。

一到上海,小梅他们就走访了农业科学院、银耳场等单位,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一位老贫农听说青年们是从边疆来的,乐呵呵地拉住小梅的手,说:“现在银耳产量还赶不上国内外需要,你们那儿树特别多,要能把银耳移植到北大荒,那真太好了。”

小梅试探着说:“树倒是不少,就是天太冷。有人讲,'高寒禁区'长银耳不行。”老贫农笑着说:“小同志,你别信他那一套。有些人说银耳离不开通江水青杠木,你看,银耳现在不是也喝黄浦江的水,长在杨木上了吗?”

他使劲吸了口烟,又接着说:“你们青年人有知识,有闯劲,只要好好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学习,踏踏实实去做,是一定能打破“禁区',闯出一条路来的。”

临走时,社员们再三鼓励年青人,一定要把南方的银耳移植到北大荒去,让它和青年们一起在边疆扎根、成长。

从上海回到连队,小梅他们立即开始试验工作。群众知道搞试验缺少栽培瓶,就各家各户凑起来,送到小梅手里。

北国的严冬,茫茫林海,千里冰封;巍巍丛山,万里雪飘。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五十度。在试验室里,却是热气腾腾,一派紧张战斗的景象。

小梅为了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用事实改变“高寒禁区”不能长银耳的旧思想、旧习惯,从试验的第一步—菌种培养开始以来,就夜以继日地战斗。

可是,过了几天,银耳没长出来,菌丝却“死”了。失败,对于满腔热情的小梅来说,是多么严峻的考验!他忙着和大伙寻找失败的原因。


包信走来,翻翻这,看看那,装作关心的样子说:“小梅,我早就说过嘛,这里是“高寒禁区”,长不成银耳,你们不信。现在,啧啧啧······”“我就不信你那一套!”小梅打断他的话说。

包信幸灾乐祸地说:“别在嘴上逞能,事实是失败啦。一个初中小青年想搞银耳,死了这份心吧。”“绝不死这份心!失败是成功的先导,这是革命的辩证法,你懂吗?!”小梅斩钉截铁地回答。

“说得好哇!”老班长操着粗大嗓门走了进来,“小梅,干革命就要顶着冷风上。从失败中找出规律,再干!”小梅激动地望着老班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老班长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举例说,他开始搞温床育苗,也是啥都不懂。菜秧子长出来后,怕干死,光顾浇水,结果不通风,全捂死了。后来,搞长了,才摸出些门道。人工栽培银耳也一样,多搞几次,就有经验啦。

老班长叫大家坐下来,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有段话特别引起小梅的深思:“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小梅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决心弄清楚菌丝萌发的规律性。他把培养菌种的瓶子拿出来仔细检查,一只、二只、三只······几十只过去了。

突然,他双眼一亮:有一瓶菌丝长得很好!原来,这个瓶里培养基比较湿润,放瓶的位置是在下层,瓶口上还摞着一个瓶,水分蒸发少,所以没有干“死”。小梅终于找到了这次失败的原因。

他又翻阅了一些技术资料,得知这种现象是湿度不适合,银耳菌种受抑制不再活动,造成菌丝收缩,长不出银耳。只要给予适当的湿度,菌种还能继续萌发。

答案找出来后,小梅把新的菌种放入湿度适宜的培养基中,控制正常室温,减少出气孔,经常喷水,防止干燥。果然,不多久,一朵朵银耳长出来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下子在连队内外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拥到试验室,要看看这南方娇贵“客人”的模样;同时也庆贺小梅在努力实践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位老大娘笑眯了眼,说:“俺活了六十多岁,第一次看到这宝贝疙瘩。小伙子们真行!

小伙子们在人群中发现了包信,笑着问他:“在“高寒禁区”长银耳,你信不信?!”包信憋红了脸,仍然不服输:“还要看野地里能不能长。”

大伙儿笑呵呵地说: “小梅,包信又向你挑战了。”小梅坚定地回答:“他来挑战?我还要向他挑战呢!咱们就是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在同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的斗争中前进的。”

初春的北大荒,冰雪消融,东风送暖。野外银耳场就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坡上,银耳人工栽培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连队党支部还专门组织了科研班,由小梅带队,老班长当参谋。

银耳场要放4000段种木。为了保证种树的营养成分,必须在萌芽未发时把柞树从山上伐下来,截成段,打上60万只眼。任务下达后,科研班的同志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时间不等人啊!小梅每天总是赶在大伙前头,凌晨三点,就披上棉衣,揣几个馒头,跑到银耳场,借着微弱的星光,截树打眼。

小梅虎口震出了一道道口子,他满不在乎,用手帕一扎,还是照样干。渴了捧起山泉水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就这样,一刻不停地干到天黑。

这事让老班长知道了,他找到小梅,板起脸,装作生气地说:“你再这么干,就罚你在炕上躺着!”小梅央求说:“老班长,等银耳长满北大荒,那时,你再罚我吧。”一句话,把老班长逗乐了。

连里许多同志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帮助科研班干活。人多力量大,准备工作提前完成,银耳菌种按时栽到种木上去了。

银耳野外栽培的主要矛盾就是控制温度和湿度。可是,北大荒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这给野外银耳生长造成很大困难。怎么办?小梅想:应该老老实实向老农民请教。

小梅登门请教老农,学习他们看天的经验,又经常和气象站联系,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动向,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小梅开始掌握了天气变化中的一些规律。

小梅和科研班的同志一起,在银耳场的西边和北边用高粱秆搭起一道防风墙,防止寒流袭击。在银耳架两旁种上向日葵等植物,防止阳光直射,遮阴保温。晚上给种木盖上塑料布保温,促进银耳生长。

七月底,银耳开始长出来了。可是,几天后,同志们发现种木上端的银耳长得很好,下端的银耳长得很小,软乎乎的,有腐烂现象。大伙儿心情焦急起来。

细细一观察,发现问题出在根子上面。因为杂草太密,长得和银耳架一样高,再加上种木斜搁在架子上,浇水时,水往下流,下端水过多,又不易蒸发,所以银耳腐烂了。

小梅立即发动大家一齐除草,加强通风,又将种木上下两端经常交换位置,使上下温度均匀。通过精心照管,银耳在一天天茁壮成长。

八月中旬,正是“银花”盛开季节。只见一行行金色的葵花丛中,“银花”朵朵,交相辉映,小梅他们要让银耳在北大荒生长的愿望实现了。

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小梅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北大荒夏季短,银耳在野外只能收两茬,种木的利用效率不高,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春夏秋冬都能收获银耳呢?

小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菜园老大爷。老大爷寻思一会,提出用地窖的办法,把银耳与寒冷隔绝开来。

小梅乐得跳了起来,说:“对,再把那窖顶揭了,用玻璃当顶棚,阳光充足,窖底湿润,温度、湿度挺合适,准行。


他就把科研班同志找来,一起研究。大伙儿设想了好多方案,最后决定吸取暖房和菜窖的优点,盖一个银耳窖。

一个外看像暖房、进去却像菜窖的坑道式银耳窖盖成了。野外的种木搬进窖里,没多久,已收获两茬的黑色种木棒上,又一串一串地开满了“银花”。野外和室内相结合,北大荒银耳人工栽培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了。

实践使小梅增长了才干。他原来是个初中生,现在已经学到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许多知识,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多得多了。他还订阅了好几种杂志,与科研班的同志一起刻苦学习。

包信看到“高寒禁区”长出了银耳,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涨红着脸说:“小梅,我算是信了······服了······”小梅认真地说:“老包,我们欢迎你的进步,但我们也准备迎接你新的挑战!

老班长赞许地点点头,然后严肃地说:“有些墨守成规的人,对新事物先是反对,随后认输,老是需要别人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老包,你可不要做那种人呀!”“我······我要跟上同志们的前进步伐。”包信内疚地回答。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小梅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思潮翻滚,他激动地说,“边疆四年,是党和贫下中农教育我成长的四年。我人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高寒禁区”长银耳,新人新事代代传。这盛开的“银花”,正象征着千万个知识青年,沿着毛主席指出的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冲破各种“寒流”,在北大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11-18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