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文学脚本《古代科学家鲁班》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23-12-10 13: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在一片树林里,工匠们抡着笨重的刀斧,拼命地砍着树木。一连几天,他们累得筋疲力尽。木料还远远供不应求,工匠们心急如焚,汗流到眼里,也顾不上擦一下。

可是,有个人却蹲在草丛里,对一种叫丝茅的野草细心地观察着。一个工匠跑来,说:“师傅!眼看工程限期快到了,到时完不了活儿,咱们都得被杀头,俺们都快急死了,您倒有工夫看这玩意儿。快想个办法吧!

哪知,被称作师傅的人连头也没抬。他看了看刚刚被草划破的手,又看了看草叶两边长得很锋利的齿儿齿儿,好像领悟到些什么似的,点了点头。

忽然,他看到一只蝗虫,很快地吃着草叶,顺手捉住了它。他仔细地看着蝗虫那两枚大板牙,发现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儿齿儿。他回过头,说:“老三,找棵大毛竹来。”老三不情愿地走了。

他把老三扛来的毛竹,按照草叶和蝗虫板牙上齿儿齿儿的形状,做了一条带有许多小齿的竹片,然后和老三在小树上用力拉了几下,树干立刻被划出一道深沟。老三的脸上绽出了笑容,高兴地说:“这法子行啊!

但是,不大一会儿,竹片上的齿儿齿儿有的断了,有的钝了,不能用了。师傅想了想对老三说:“快下山找铁匠老李,照刚才那个样子,打一条铁的来。

第二天,工匠们用这条带齿的铁片,在树上拉来拉去,很快把树拉断了,工匠们欢呼起来。“锯”就是这样发明出来并被用于生产实践的。

锯的发明者就是被后世土木工匠尊为师祖的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公输般。因他是鲁国人,并且“般”和“班”同音,人们便称他为鲁班。他家世代都是奴隶主贵族的手工业奴隶,只是到他这辈,才成为挣脱枷锁的个体手工业者。

鲁班热心为大家办事,勇于创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刻苦研制了许多生产工具。他为使不平的木料平而光滑,发明了刨子,还发明了打孔的钻和求直角的曲尺和铲等等。

鲁班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倦、肯动脑子的人。一天,他从邻村干完活回家,见妻子云氏又吃力地用石头砸着米麦,但米麦不是砸不碎,就是砸得到处都是。当时人们都苦于不能把米麦磨成粉来做食品。

鲁班从妻子手里接过石头,边砸边琢磨着。忽然,他想起早上在邻村看到一位老婆婆用石杵捣麦,眼前一亮,自言自语地说:“对!试试看。

当晚,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鲁班搬来两块较厚的圆石,凿了起来。经过几天的努力,圆石上被凿出锯齿形的纹。他把两块圆石合起来,米麦通过圆石中心的孔进入两石中间,上面的圆石转动,米麦终于被碾成了粉。

他高兴地要喊妻子出来看,正巧云氏从屋里朝他走来。云氏把手里的东西一撑,说:“你成天给人家盖房子,但房子不能移动,一出门遇上下雨、烈日便无法遮蔽。我这东西可携带千里之外,雨天、热天都不会失去效力。


鲁班见妻子发明了伞,非常高兴。他也把石磨转动起来,让妻子看,云氏高兴地把乡亲们喊来到这儿磨麦。人们充满了喜悦和感激的神情。鲁班一家都是从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来从事创造实践的。

鲁班不但发明生产工具,而且精于建筑和雕刻。他制作的木凤凰栩栩如生,还能够飞起来。随着他发明创作的增多,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的老百姓都知道,鲁班是个优秀的工艺匠。

有一天,鲁班来到一个小镇,见镇外在建造着一座大石桥。他停住了脚步,耸了耸肩上的褡袋,凝神注视着忙碌的工匠们。

这时,身后传来两个人的对话。他回头一看,见一个人指指画画地说:“赵掌墨师,工程做得太慢了,初一要开庙会,一早人们得从桥上过,可不能耽误了。”说完,那人扬起头走了。

赵掌墨师走到正在凿石头的石匠面前,他看了看石头,嫌石头凿的太小了,气恼地叫两个石匠重新凿一块。

鲁班也走过去,看了看那石头。这时听见有人招呼他,原来是近旁酒棚卖酒的老婆婆,见他是个过路人,想请他进棚喝点酒歇歇脚。鲁班推说还要到镇上找住处,就谢绝了。

几个石匠来到酒棚喝酒,老婆婆和她的独生女巧儿赶忙张罗了一通。有个姓罗的石匠跟她们很熟,就对巧儿说: “新娘子,快过门了吧?”巧儿听了,含羞地跑进里屋去了。

老婆婆苦笑着说:“唉!新娘子连身新衣服还没着落呢!”人们听了都叹了口气,鲁班在外面听到这话,内心很是同情。

“日子近了吗?”石匠们问老婆婆。“下月初五,婆家是对面河西镇上的。要是你们造的桥能在下月初一完工,她婆家就能在这新桥上把她迎过去了。”

石匠们相互看了一眼。罗石匠说:“咱们的掌墨师到现在心里还没数呢!一会儿说大了让改小,一会儿说改小了不够大,把那块石头也扔了。我看呐,到初一是完不了工了。”

听到这里,鲁班来到河边找到了赵掌墨师,说自己用光了盘费,想做几天短工。赵掌墨师见他年纪大,又是过路的,有了难处只好帮一下,于是问:“贵姓?”“我姓鱼,叫日。”掌墨师便把他领进工棚。

石匠们见这么个老头儿来打石头,都觉得好笑。赵掌墨师也后悔不该把鲁班留下,便冷淡地说:“那么,你就随便找点活干吧。

夜深了,工棚里响起了鼾声。那微弱的油灯光亮,照着匠人们那张张睡熟了的脸。这时,鲁班悄悄地起来,轻轻地走出了工棚。

鲁班来到工地,从褡袋里拿出一把曲尺,借着月光,把桥上桥下每一块石头都仔细量了一遍。然后把罗石匠扔了的那块石头找回来,敲打起来。

从这以后,每天东方刚刚发白,鲁班就在河边那棵古老的青松下打石头了。他每打一锤都是那样的认真,那坚实的锤声从清晨一直响到天黑。


转眼到了阴历三十,大桥只差几块石头就要竣工了。几个石匠见鲁班还在打那块石头,就围了过来。罗石匠嘲讽地说:“鱼师傅是给掌墨师打石凳呢,还是给姜太公打四不相?”接着一阵大笑。

鲁班慢慢地抬起头,把工具放进褡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有点手艺可不要以为了不起呀!要多学点别人的长处,自己才能有长进。要记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

鲁班把褡袋背在肩上对赵掌墨师说: “我做了几天工,也没拿工钱,这块石头你们不要我就带走了。”说罢抱起石头离开了人群。

鲁班把石头抱到酒棚门前,继续凿起来。老婆婆见此情景,奇怪地问:“老大爷,您怎么上这儿来打石头?”鲁班说:“我年老,在这儿干不了啦。我这就走,到别处看看去。

老婆婆听了,转身走进屋里,一会儿,她拿着干粮走了出来。她说:“咱们都是穷苦人,这点干粮您就带着路上吃吧!鲁班连忙向她们道谢。

他把干粮放进褡袋,看了看巧儿说:“没什么可谢你们 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们吧。如果谁想要,就让他给巧儿预备嫁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黑了,赵掌墨师带领人们连夜往桥上装石头,一直忙到天亮,当最后一块石头装上桥面时,才发现桥面正中还留着个大窟窿。赵掌墨师急得满头大汗,这才知道自己当初忙得把尺寸算错了。

石匠们赶忙去打石头。这时,先前那个催工的人跑来,见桥面上还有个窟窿,气得跳着脚喊:“赶庙会的人快要到了,快铺上块木板也好过人呀!”掌墨师惊叫起来:“使不得!这窟 窿不用石头卡紧,人多一过,桥就被压塌了。

接着他嘶哑地冲桥下喊:“快把石头搬上来。”石匠们慌忙把石头抬上桥,往窟窿里塞。可是石头太大,塞了半天也下不去,掌墨师对大家喊:“再打小点,快!

这时,巧儿拉着母亲上桥来看庙会。巧儿挤进人群,瞧了瞧那个窟窿,忽然大声喊:“我们有块石头,跟这窟窿差不多大。

掌墨师听了赶忙问:“你家有合适的石头?”巧儿说:“就是在你们这里做过短工的那个老大爷留下的。”罗石匠一听就不耐烦地说:“那个老头要是能打出这块石头,那不神了吗?”众人听了就不再理会巧儿说的话了。

巧儿不服气,拉着她娘回酒棚搬石头去了。此时,庙会的队伍已沿着河岸向石桥走来。队伍中,有抛飞刀的,舞流星的,也有抬祭品和香烛旗伞的,笙管齐奏,敲锣打鼓,热闹极了。

就在众人都在着急没办法的时候,巧儿母女搬来石头,放在了那个窟窿边上。赵掌墨师见这块石头和那窟窿的形状差不多,就像找到了救星似的,冲过去就想搬石头。

老婆婆这时往石头上一坐,沉着地说:“慢着!那老师傅走时说过,谁要这块石头,就叫谁给我女儿预备嫁妆。”“行,行,行!”掌墨师连声答应。

大家抬起那块石头,往窟窿里一塞,却也奇怪,不大不小,正好把周围的石板都卡得紧紧的。人们都惊呆了,赵掌墨师吐了口长气说:“哎呀!真是神仙显灵啊!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恍然大悟地叫道:“那老师傅姓鱼名 日,鱼日,不是个鲁字吗?这是鲁班师傅呀!”“鲁班师傅!”众人都吃惊地叫了起来。那个曾讥笑过鲁班的罗石匠,此刻惭愧地低下了头。

“让开!让开!”锣鼓声惊醒了人们,出会的队伍通过了新桥。看着这美丽壮观的大桥,人们不禁想起鲁班师傅在工地的日日夜夜,纷纷询问:“鲁班师傅上哪儿去了?”

一只木船顺水东流,旅客们谈论着鲁班造桥的事,都说鲁班是个天生的巧匠。同舱坐着的鲁班听了,忍不住插嘴说:“我看鲁班不是什么天生的巧匠,他的手艺也是在劳动中一点一滴地学来的。

“听说以前他在木料上弹墨线时,老让他娘帮忙,这样常常耽误他娘纺线。日子久了他娘想了一个好主意,在线头上拴了个小钩,这样一来,鲁班一个人就可以拉线、弹线了。

“他以前刨木板时,老得让他妻子用双手顶着木板的一头,使木板不滑走。他妻子为了不耽误织布,终于研究出一个好办法:在板凳上钉个木楔子,将木板卡住,这样既稳当又省力了。

旅客们听得出了神。鲁班接着说:“可见一个人只要虚心好学、肯钻研,就会心灵手巧啊!”旅客们听了老人的话,都感到受到一种启示。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鲁班。

小船在江南一个县城外靠了岸。鲁班走到一家鱼行门前,见老板对一个像失了魂似的人说:“掌墨师,明天是中秋节,不带点鱼回去吗?”那人有气无力地说:“好,给我捡几条吧。

隔壁的酒店老板凑近鱼盆说:“张师傅,明天是造宗庙的大喜日子,不打些酒吗?”张师傅发愁地说:“办法还没想出来,哪有心思喝酒!”说着,提着鱼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了。

鲁班见掌墨师遇到了难处,就向鱼行老板打听了造庙的地点和掌墨师的住处。他来到造庙工地,走进正殿,见墙已经砌好,地上放着一根大正梁,可是这梁太短,和屋顶相差一大段。

他走到殿后,见空地上竖着四根很高的石柱。一块用朱砂石做的大亭盖,又大又厚,一看就知道这亭盖非常重。鲁班看完,一边琢磨,一边朝后街张掌墨师家走去。

张掌墨师正在朝桌上的米饭和几尾鱼发愣。他哪里吃得下去呢?这时,鲁班走进来,张掌墨师奇怪地问:“您从哪儿来?有事吗?”鲁班说是从鱼日村来,干土木活的,走累了,想在这儿歇歇。

掌墨师听说是同行,就让了座。鲁班问他怎么不吃饭,掌墨师说:“我们正在造一所宗庙,好不容易找到做正梁的荆树,可比大殿短了七尺六寸三。殿后要修春秋亭,顶盖是用整石做的,这么重的亭盖,怎么安上去呢?

掌墨师叹了口气,接着说: “明天中秋节,是上梁和上亭盖的日子,我还没想出办法,你说我能吃下饭吗?”这时,他的妻子从里屋出来,催他们吃饭。鲁班说: “你去打点酒来,咱们边喝边想个主意。”掌墨师提起酒壶出去了。

一会儿,掌墨师回来了。他见屋里已经没有人,忙把妻子从屋里叫出来问。他的妻子一见桌上的饭菜弄得乱七八糟,气得叫嚷起来。她刚要过去收拾,掌墨师一把拦住了她。

他过去揭开饭堆上的大红花碗,只见四只筷子呈方形插在饭堆上,只露出一点筷子头撑着那个碗。一边的两尾鱼平放在两只碗口上,一根筷子的两头,各穿一个鱼嘴。

掌墨师兴奋地喊:“我明白了!”他拉着妻子,指着桌上的鱼激动地说:“这是鱼抬梁!”又指着饭堆说:“这是土堆亭!”说完他沉思了一下:“他是从鱼日村来的,鱼日,这是个鲁字,这是鲁班师傅啊!


掌墨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跑到大街上寻找鲁班,碰到熟人就没头没脑地问:“看见鲁班师傅了吗?”过路人都被他问得莫名其妙。

他把匠人们都召集到了工地,激动地对大家说:“伙计 们,鲁班师傅给我们想出了好办法。”接着他把鲁班教他的办法对大家讲了,匠人们听了都高兴地说:“鲁班师傅教的准没错。

大家整整干了一个通宵,亭柱子被堆埋得像座小山。上盖的时辰到了,在爆竹的响声中,匠人们抬着亭盖,像上山坡那样将亭盖安上去了,正像那个红花碗在饭堆中的四根筷子上一样。

同时,正殿上两个雕刻精巧的木头大鲤鱼,嘴里各衔着荆树正梁的两端,也安上了大殿,就像那只筷子串在两尾鱼的嘴里。“鱼抬梁!土堆亭!”人们像雷鸣般地呼喊起来。就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鲁班挤出人群,向京城走去。

京城到了!京城门前的雄伟建筑,把鲁班吸引住了。忽然,人声喧嚷,一群刽子手押着一个老人,向法场匆匆走去。街旁的人们轻轻地发出怨恨声:“这是什么年头啊,动不动就杀人。

鲁班一打听才知道,这里的国王要在宫城的四角上造四个角楼,一定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六个没有造好角楼的掌墨师都被杀了,现在这是第七个了。鲁班听了,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很沉重的石头。

街口传来了行刑的炮声和人们的惊叫声。一个中年人失魂落魄地从街口奔过来。他闯进一家酒店,喝了个大醉,就向郊外走去。人们告诉鲁班,这是刚才那被杀老头的侄子,现在造角楼的差使落在他身上了。

鲁班急忙跟了上去。中年人走到一处坟地,解下腰带挂在一棵大树上,正要寻死,鲁班从树后转出来,吓了他一跳。

鲁班收起他的腰带,说:“年纪轻轻,不要寻短见!有什么难处你对我说说。”那人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最后说:“老辈都没法子,你想,我还不是死定了。”说完又向鲁班讨腰带。

鲁班鼓励他说:“凡事用心琢磨总会有个法儿的。如说 果十天之内没有办法,再把腰带还你,不是还来得及用吗?完,鲁班转身走了。中年人望着鲁班的背影,想着刚才鲁班说的话,决心按照鲁班说的试一试。

鲁班离开那个中年人以后,跑遍了整个京城,凡是可以做参考的建筑物他都细心地看过了,那个古怪的角楼式样日夜在他的脑子里打转。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天中午,鲁班坐在河边树荫下,一边思索,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他所想象的角楼式样。这时,一个小贩满头大汗地挑着一担子蝈蝈,走到鲁班身边,放下担子擦汗休息。

蝈蝈的叫声把鲁班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他猛地像受到什么启发似的,蹲到担子前仔细地看着那扎成各种式样、精巧的蝈蝈笼子,他的脸上露出了舒展的笑容。于是他挑了一只别致的笼子,连同蝈蝈买下了。

第二天,鲁班提着自己花了一夜功夫专心扎好的笼子,连同那只欢叫的蝈蝈,来到了造角楼的工棚外。一个小徒弟听到蝈蝈叫,探出头来张望,鲁班叫住了他。

鲁班对他说:“小兄弟,烦你把这条腰带和这只蝈蝈笼子交给你师傅,让他认真数一数笼子上的高粱杆。”小徒弟答应一声,接过腰带和笼子回屋去了。

中年人正在屋里对着几个图样冥思苦想,削瘦的脸颊更加苍白。小徒弟把腰带递给他说:“刚才来了个老伯伯,让我把这腰带还给您。”中年人一惊,身子软瘫地靠在桌子上。


小徒弟又递上蝈蝈笼子说:“这也是他送给您的,让您数数上面的高粱杆。”中年人一把接过笼子,数了起来:二、三、四、五······啊!九条梁······四、八、十二······十八根柱子!五、十、四十、六十······七十二条脊!

掌墨师惊喜得跳了起来,天下竟有这样的巧手!这一定是鲁班师傅。他问小徒弟:“人呢?”“就在外面。”“伙计们,鲁班师傅来了!”掌墨师这一喊,工匠们都跟着跑了出来,可是鲁班早已不见了。

角楼的式样有了,中年人带领着工匠们日夜赶造,没有多久四个角楼耸立起来了。

人们都为这中年人庆幸,大家围着他,向他祝贺。中年人的心里也格外激动,他感谢鲁班师傅救了他的命,也感谢鲁班师傅使他懂得了不少道理。他多么想再见到鲁班师傅,倾述他那满腹的话语啊!

这时,他身后的小徒弟扯住他的衣襟说:“瞧,那个肩上背着褡袋的不就是鲁班师傅吗?”中年人一眼望去:“是他!是他!”说着便挤进人群去找鲁班,但一连找了几个肩上背褡袋的老人,结果都不是。

小徒弟失望地说:“鲁班师傅到哪儿去了呢?”中年人指着人群激动地说:“他就在这里:他那勤劳的智慧和高贵的品质,就在大伙中间!”是的,鲁班师傅就在人民中间,他永远都在人民中间。

手机版|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12-19 17: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