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将军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城南七里庄一个农民家庭,乳名隆兴,学名修道。
彭修道天资聪明,勤学好问,5岁便跟主张“耕读传家”的祖父习文练武,学读唐诗;从6岁起,随塾师伯父彭延庆在私塾伴读,不到三年,《出师表》、《满江红》等古籍名篇皆能背诵。不久,其父彭延泰送他到县城“仓房学堂”继续读书。1919年春,彭修道因才学出众,被县督学准予免试升入镇平察院高等小学。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呐喊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镇平县城。一天放学,彭修道看到十字街口贴出一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漫画,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他就愤怒地举起那小而有力的拳头,振臂高呼:“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卖国的北洋军阀,不要像朝鲜一样地给日本当牛马!”他的呼喊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打倒北洋军阀”、“惩办卖国贼”等口号声此伏彼起,震撼着古老的中原城镇。
1921年春,因荒年歉收和家庭经济拮据,14岁的彭修道辍学在家。一天晚上,一股土匪窜扰七里庄,枪声大作,火光冲天。他把父亲和弟弟藏在村外的荆棘丛中,自己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巡逻放哨。
由于兵荒马乱,匪势猖獗,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群众自卫武装—红枪会在河南农村应运而生。他们以“吞符念咒,可避枪炮”相号召,骗人入会。
胆大心细的彭修道发现红枪会表演用的子弹里没有火药,就把真相告诉了乡亲们。红枪会会首眼看把戏被揭穿,无法收场,只得悻悻离去。七里庄无一人参加红枪会。
1922年底,彭修道到北京投靠在西北军任书记官的族叔彭禹廷。受他资助,入冯玉祥将军创办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学校读书。
学校的教育内容与严格、紧张、艰苦的半军事化的学习生活,对彭修道军事素养与反帝爱国、爱民思想及其严谨作风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5年6月,彭修道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9月2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5月赴湖北,任红五军五纵队教导大队第三大队长,途中正式易名为雪枫。1934年10月,调任中央红军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开始长征。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这年冬天,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济南等大城市和广大地区相继失陷。
1938年2月,在日军进窥中原的形势下,彭雪枫肩负着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使命,来到河南确山县西部的竹沟镇,走上了运筹中原抗战的第一线。
竹沟坐落在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处,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它是中原西达苑襄的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8省15个游击根据地之一。
这时,红军游击队刚刚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虽说是一个团,实际上只有一个营多一点的兵力。彭雪枫到达后,与团领导研究决定,将已收编的两股绿林武装充实八团,使其具有一个团的完整编制。
可是,这些绿林武装虽已编归新四军,并有参加抗战的愿望,但其中不少人恶习不改,不听指挥,不守纪律,甚至借口八团粮饷供给困难而到处抢劫财物,打骂群众,倒卖枪支,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更有土匪冒充八团自卫队“收款派粮”,地方土豪又以“绑票勒赎”、“每日往来于竹沟说赎票的“络绎不绝'”为口实,向国民党中央政府告状,对豫南共产党和新四军进行造谣中伤。
身为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和军事部参谋长张震、八团团长王国华审时度势,反复研究,并报经上级批准,决定对绿林武装实行集中缴械整编,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的军队、抗日的武装。
3月的一天,团部命令全体官兵到竹沟学校参加“欢迎会”,然后集体会餐。“欢迎会”一结束,彭雪枫就请连以上干部到关帝庙赴宴。
手枪班乘绿林营长、几个连长和保镖不备,迅速解除了他们的武装。绿林士兵把枪支都架在学校操场上,徒手进屋会餐。酒过三巡,张震即令冲锋枪排战士不声不响地将几百名绿林士兵的枪械悉数收缴。
其中的头目经教育后,给路费送回原籍;出身好,愿意抗日的留下,其余一律遣散。受编官兵七八百人被整编为二、三两个营。营、连、排都配备了由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和八路军临汾学兵队毕业生。这样,第八团总计兵力已达1300余人,全部集中邢集进行军政训练。
3月15日,周恩来派人从武汉到邢集传达中央军委关于第四支队集结皖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命令。29日,整编后的第八团在邢集誓师东征,会合主力开赴皖东抗日前线。
当第八团出征之际,经八路军、新四军武汉办事处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政部批准,在竹沟设立了第八团留守处。彭雪枫以此为掩护,全面主持竹沟抗日救亡工作。
筹建和开办竹沟军政教导大队,为即将开展的豫皖苏鲁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训练干部是彭雪枫在武汉“八办”接受的又一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彭雪枫根据几年游击战争的实践,写出了《游击队政治工作概论》,亲自给学员们授课。
彭雪枫借助他曾先后在西北军官子弟学校、开封训政学院读书的机缘,以及他的族叔彭禹廷在西北军的影响,对竹沟周围国民党驻军将领和地方实力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联络和统战工作。
对毗邻竹沟的泌阳巨绅王友梅,彭雪枫用“唇亡齿寒”的典故,痛陈竹沟的存在对保卫泌阳安全及其拥有的土地、财产和他的身家性命的重要性,使其表示愿意和共产党、新四军团结抗日,为国纾难。
5月初,彭雪枫接到武汉“八办”的通知:国民党一八八团团长夏国华即将率部轻装开赴竹沟,武装解决新四军八团留守处。他明白是当地几个土豪劣绅四处“告状”起了作用。
他马上和留守处的领导干部研究对策。他们有的主张自卫反击,有的主张退避三舍,走为上策。彭雪枫说:“我们光明正大,问心无愧,不打也不跑,搞好统战,争取夏团长,保住竹沟。
当时,竹沟只有保护伤病员的一个排的兵力。当得知一八八团从桐柏出发,途经毛集向竹沟疾进时,彭雪枫即派区委书记带领一个警卫班,代表他前往毛集迎接,一观动向,二做解释工作。
一八八团团长夏国华,行伍出身,原西北军冯玉祥将军的部下。他奉命带一连人马“彻查”竹沟新四军“绑票勒赎”的行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当他得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彭雪枫正在竹沟热情等待,就客气地说:“彭禹廷是我的老上司,彭雪枫是他老人家的贤侄,我一定去拜望他!
彭雪枫得知消息,立即组织机关、部队撤离竹沟,把已经组建起来的新兵补充大队送上前线。他动情地说:“今天,我们送你们上前线,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再过些天,就是别人送我们上前线了。青年同志们,再见吧!再见在前线!”
第二天上午,夏团官兵从东寨门列队进入竹沟,受到留守处工作人员和竹沟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欢迎友军,团结抗战”的红绿标语贴满东西大街两旁。
当天上午,彭雪枫并没有出面接待夏团长。晚上,夏团长为竹沟盛情所感,先拜望了彭雪枫。彭雪枫彬彬有礼,以诚相待,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叙了西北军的往事。
留守处主任王国华向夏团长详细陈述了竹沟留守处的成立经过。彭雪枫严厉质问:“当局为何背弃蒋委员长的旨意,听信谣言,对抗日的竹沟留守处查而禁之,甚至驱而逐之!贵我两军都是国军,竹沟完了,对贵军何益?对抗日何益?”
夏团长解释说:“我是不能不来的。来了反倒很好,真情可以上达嘛!作为一个军人,我只知效命疆场,进行抗日。要抗日就得精诚团结,要团结就不能有摩擦。贵处对我如此热情,摩擦缘何之有?
第二天,留守处在东门外广场召开了一次军民联欢大会,并检阅了双方部队。会上,彭雪枫追忆了西北军的反帝爱国传统,赞扬夏团长在国难当头顾全大局的爱国之举,还说夏团官兵是他今天看到的最整齐、最严肃的部队。
夏团在竹沟明察暗访10天,没有发现状告的情况,于是,回防复命。事后,蒋介石在一份电文中对于竹沟留守处曾说:“与民相安无事,所传各节均属子虚。”这场沸沸扬扬的竹沟风波在彭雪枫的精心运筹下,以新四军的胜利和顽固分子的失败而告终。
8月的一天,彭雪枫的父亲彭延泰忽然从镇平老家赶来竹沟探望。这是统一战线使皖西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的缘故。
望着饱经忧患、白发苍苍的父亲,彭雪枫百感交集。自1928年夏,家乡一别已倏然十年。十年前当着父亲的面立下的“非天地翻身、河水倒流,决不回家”的誓言犹在耳畔。
看到儿子军务繁忙,彭延泰在竹沟没住几天就匆匆返家。省委负责同志要送20元路费,雪枫想到部队经费困难,坚决不同意,后经其他同志再三说服,才接受10元。
彭雪枫在豫南当官的消息在家乡传开,几个叔伯弟弟就来找他要求给个“小官”当,或者是背盒子枪的警卫员。彭雪枫听后,斩钉截铁地说:“要当兵就下连队去背大枪,有文化的进学兵队,不然回家去生产!”结果只有一人进了学兵队,其余的都没精打采地回家了。
9月初,日军与中国守军在大别山北麓富金山地区遭遇。富金山一旦失守,则武汉以北的重要屏障—豫南重镇信阳就岌岌可危了。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会决定由彭雪枫到豫东统一指挥军事。常委会一结束,彭雪枫就赴洛阳会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
程潜已与中共河南省委建立统战关系,主持河南省政务也较开明。他对竹沟部队到豫东打游击极表赞成。他说:“贵军游击战术素来有名,应赶快前去收复失地,维系民心。请留守处人员安心工作,我会予以保护的。
9月27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他们把手枪班和冲锋枪排扩编为一个警卫连和两个步兵连,组成游击支队二大队,加上第二期教导队学员,共373人,整装待发。
一向重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彭雪枫要在东征前出版一份战地报纸《拂晓报》。他在创刊词中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拂晓报》人在一切都断绝的敌后方克服种种想象不到的困难,以其高妙有力的新闻手法、激浊扬清的新闻报道、旗帜鲜明的专论社论,忠诚地记录了豫皖苏边这一段中国抗战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
9月30日,在秋高气爽、人壮马肥的季节,一支民族解放的铁流涌现自伏牛山头,向着古老的中州原野,向着敌人的心脏奔流。
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第一次长途行军,许多新战士的脚都起了大泡。当时“秋老虎”又在肆虐,人人汗流浃背,喘不过气来。
这次强行军的直接目的是到西华与先期到达的一大队和三支队会师,完成游击支队的全部建制。战士们相互帮助,在“加油,跟上去”、“你辛苦了,我帮你挑”的鼓励声中,一程一程地前进着。
10月8日,正值中秋佳节,游击支队主力在西华县城北杜岗会师。当时,西华被人们称为“白色包围中的小苏区”。它在新黄河西岸,与对岸日军仅一水之隔,是游击支队渡河东进敌后最理想的前沿阵地。
游击支队渡过新黄河,到达敌后。在这里,指战员们看到敌人的告示、维持会的传单,还有同胞们忧愁的脸色。
经过夜行军,游击支队各部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通过淮太公路鞍子岭于10月26日上午,到达淮阳棠棣集和窦楼一线宿营。几个月来未见过“国军的敌后百姓均抚额称庆,莫不兴高采烈!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突然,前面传来机枪声和爆炸声,沿途难民四散奔逃。
经侦查得知是窦楼附近地主向日军告密,引来距窦楼9公里的戴集日军一个骑兵巡逻队袭击。
张震参谋长汇报说,日军骑兵100余人把马匹隐蔽在窦楼南边的小村庄里,徒步占领窦楼东南约500米的高地,架起机枪,向游击支队射击。
彭雪枫认真分析了敌情,毫不犹豫地下定歼敌决心。经过紧急磋商后,决定采取迂回包围、侧后突击的战术消灭敌人。
命令下达后,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为避免首战受挫,彭雪枫亲率4名通讯员和张震一起冲在前面,占领重要高地,掩护部队出击。
战斗中,彭雪枫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除直属队仍在窦楼南侧正面阻击敌人外,二大队一部占领马菜园以北起伏地迎击日军,三大队两个中队由西向东围歼马菜园日军,一大队从日军右翼发起攻击。
经过约两小时激战,日军终因经受不住我军三面打击,退回戴集。我军首战告捷,取得“毙敌数十,寇首林津少尉授首”,并“缴获指挥刀一把,机枪弹数百发”的战绩。
彭雪枫命令部队迅速打扫战场,然后向东南转移。当增援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到达时,游击支队已经不知去向。
10月30日,彭雪枫率游击支队进抵鹿邑县大刘庄休整。鹿邑是除西华以外,彭雪枫在敌伪纵横的豫东平原上为新四军东进敌后铺设的另一条通道。县长魏凤楼得以就任,还是彭雪枫高瞻远瞩、当机立断的结果。
原来,8月初,彭雪枫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的公开身份到达豫东,部署西华、扶沟两县以及豫东特委的工作时,魏凤楼还是扶沟县长。他与彭雪枫进行多次恳谈,还请彭雪枫到扶沟军政干校讲授游击战术。
原国民党河南省府对魏凤楼大力推行抗日,并同共产党人接触频繁极为不满。不久,令他率扶沟全县武装开赴鹿邑,改任鹿邑县长。当时,中共扶沟县委还以开展扶沟工作为由要求缓调。彭雪枫得到报告后,星夜派人指示扶沟县委火速执行,以防国民党改变命令。
魏凤楼亲率两千武装日夜兼程赶赴鹿邑。余部尚未到达时,国民党河南省府果然急令淮阳专员缓期执行,企图收回成命,但为时已晚。9月初,魏凤楼率师进驻县城,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不及一月就把鹿邑建成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豫皖敌后的一座桥头堡。
在鹿邑补充整顿半月后,游击支队回师睢(县)、杞(县)、太(康)。为避免强敌追击,彭雪枫和战士一样,从不骑马,夜行70公里,顺利通过柘(城)淮(阳)和柘太(康)公路,到达睢柘地域。
彭雪枫用“分散以到处袭扰,集中以各个击破”的战术,根据敌情,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打击和消灭汉奸土匪武装,摧毁伪良民区。致使敌装甲坦克经常迷失方向,骑兵、汽车往往落伍掉队。
游击支队在敌后声威大振。有志青年踊跃参军,一些地方武装闻风归附,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年底,短短三个月,游击支队由从竹沟出发时的3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步马枪2321支,轻机枪30挺,重机枪1挺,手提花机关枪9支,马154匹。
1939年2月下旬,游击支队进驻豫皖交界的永(城)南书案店休整。时值青黄不接,春荒严重。挺进敌后的第一个春节到了。大年三十,书案店群众给新四军送来几筐黑馍、白馍、黄馍、花卷和红薯。
部队一无饷源,二无后方供应,一日三餐吃的多是红薯或红薯干面做的馍,间或吃点高粱面掺糠的窝窝头,喝的是可照人影的稀粥或清水汤。战士们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非常高兴。
彭雪枫诚恳地表达谢意:“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为了解救人民出水火才到这里来的。现在春荒严重,乡亲们的生活够苦了。我们决不能再加重大家的负担。”经过一番推让,彭雪枫仅把红薯留下,把馍退还各户。
彭雪枫对指战员们说:“艰苦,对我们是个锻炼。一个人不经过艰苦的磨砺,是不能成大器的。我们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始终不渝地接受历史的考验!
春节那天,指战员们虽然连顿馍都没有吃上,但大家以苦为乐,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吃罢早饭,他们三五成群地到房东、邻居家拜年,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
阳春三月的书案店,阳光明媚,绿柳如烟,但严重的春荒仍在加剧。群众中已出现缺粮,甚至断粮户。快到春播季节了,却有一部分群众为没有钱买种子而发愁。
一天,供给处长向彭司令汇报说,伤病员的药品已经用完,部队每人每天五分钱的菜金都发不出。光靠挖野菜充饥是度不过春荒的。彭雪枫决定把直属队的十几匹马,包括他自己的坐骑都牵到集上卖了,以解燃眉之急。
不少人对此想不通。彭雪枫说:“古时秦琼受困于山西潞城,不是卖掉了他心爱的黄骠马嘛!今天,为了打鬼子,我们暂时卖掉这红骠马、黑骠马、白骠马,也没有什么了不得,以后我们可以从敌人手里夺取更好的战马!”
卖马的钱虽不多,但暂时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还救济了断炊的贫困户。在春播前,彭雪枫还指示抽出一部分钱,解决群众无力买种子的困难。从此,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度过春荒后,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留第一团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自己率第二、第三团和直属队向淮上进军,发展、壮大抗日武装。一年后,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时,已有15个团,1.78万人。
1940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除了建立汪精卫伪中央政府,还加强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诱降、逼降活动,讨伐重点放在剿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上。在豫皖苏边区,主要是加强对新四军的“扫荡”。
4月1日,侵占永城、砀山、萧县及附近据点的日军1000人,伪军2000人,汽车30余辆,对活动在永城东北山城集地区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第三总队和萧县抗敌总队发起攻击。
第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和政委孔石泉率部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顽强抵抗,激战至黄昏,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终因弹尽兵微,向东突围而去。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第一总队伤亡100余人,总队长鲁雨亭不幸中弹殉国。
6 月下旬,南下华中的八路军三四四旅、新二旅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9月,为配合华北八路军的“百团大战”,第四纵队各部在萧(县)、宿(县)、永(城)、夏(邑)等地全线出击,连获胜利。
11月17日,彭雪枫指挥蒙(城)北板桥集战斗,与日伪军5000余人激战三昼夜,歼敌1200余人,击毁敌汽车、坦克十余辆,击落敌轻型轰炸机1架,第四纵队仅伤亡300人。图为彭雪枫(右)与参谋长张震在敌机残骸前合影留念。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皖南部队9000余人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叶挺军长在与顽军作最后谈判时被扣。17日,国民党军革委通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处审判,依法惩办”。
政.彭雪枫对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无比愤慨。他通过写文章、讲话等方式,揭露蒋介石下令江南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全部开赴华北的险恶目的,抨击了其所谓“统一军令政令”的反动实
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2月下旬,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右)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中)任参谋长,萧望东(左)任政治部主任。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第四师被七倍于己的日伪军和顽军压迫在东西近二百里,南北仅三四十里的狭长地带,对敌寇汽车的扫荡,对顽骑兵作战都没有周旋余地,加上弹药缺乏,部队损失惨重。
经军部批准,5月5日午夜,第四师开始越过津浦铁路,向皖东北地区转移。路西仅留下萧县支队等部在萧(县)、永(城)一带坚持斗争。彭雪枫在忍痛告别亲手创建的豫皖苏边区根据地时,对依依不舍、挥泪送别的群众深情地说:“我们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7月19日,第四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全面总结了三年来豫皖苏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和近三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根据彭雪枫的建议,8月1日,第四师骑兵团,也是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在淮宝县岔河镇组建。
位于洪泽湖西的泗县半城镇成为淮北苏皖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在半城与淮宝县委妇女部部长林颖结婚。林颖1920年3月生于湖北樊城,193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11月到达豫皖苏边区做地方工作。
1942年11月15日,日伪军分五路向苏皖边区开始大“扫荡”。12月9日,日军金子联队并伪军1000余人偷袭合击第四师第九旅第二十六 团驻地朱家岗。经过18小时激战,十几次肉搏,该团才将敌击退,毙伤敌200人。
在彭雪枫组织指挥下,我军乘胜占领金锁镇、青阳和马公店等重要据点。朱家岗防御战是淮北地区33天反“扫荡”战役中的一次著名战斗,对粉碎敌人“扫荡”和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1943年2月,日伪军各万余人对盐阜区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进行“扫荡”。至17日,韩部各驻地被占,部队大部被歼,其余部向北突围,进入新四军防区。新四军以粮草、经费等予以接济,博得韩部广大官兵的感激。
然而,韩德勤恩将仇报,不仅不遵守约定退回原防,反而西进,侵入到新四军第四师淮北根据地中心区以东之莫塘圩、山子头一带,杀害新四军伤员,逮捕区乡抗日干部,并扬言要到半城,在洪泽湖界畔建立反共基地。
根据军部命令,我军多次派人对韩部劝告无效,于3月17日夜,以三个团的兵力向进占山子头的韩部发起攻击,至次日晨,全歼该部,俘虏了韩德勤。
我军战士根据事先下达的命令在战场释放韩德勤。他却不走,承认自己是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要求见四师领导人,还责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打国军,是不是彭雪枫下的命令?”
当他见到彭雪枫时,痛哭流涕。他在苏北5年,最初辖1个军3个师、10个常备旅、10个保安旅,迄今防区和主力尽失,自己被俘,政治生命恐要完结了。
彭雪枫先严肃地指出:此次摩擦事件完全由韩部造成。接着说,我们拥护韩主席仍在苏北领导和坚持抗战,但要保障新四军在敌后抗日的自由权利。我们可以发还人枪及电台,并送韩主席带他的部队出去。
韩德勤喜出望外,允诺在总反攻阶段到来之前,他在苏北所属除现有部队外,不再策动其他国军东进。如华中时局发生意外变动,双方仍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以免事态扩大。
1944年夏,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中战役。国民党军主力仓皇退却,使河南大片土地陷于日军之手。8月15日,第四师奉命西征。彭雪枫在誓师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妻室子女和兄弟姐妹。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彭雪枫率西进部队横扫路西地区,相继收复萧(县)、永(城)、宿(县)根据地。9月11日,在指挥围歼夏邑八里庄的顽军时,彭雪枫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陈毅军长写诗《哭彭八首》,悼念战友。这是其中一首: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指示第四师师部对彭师长牺牲的消息要严格保密,暂不公布。彭雪枫的灵柩辗转两个多月,被秘密送到半城东南的洪泽湖畔,暂厝在停泊于滩河上的一只大木船里。棺木用红色幔布遮盖着,由警卫部队保卫。
住在洪泽湖畔大王庄待产的林颖常常盼望那署着“枫”或“红叶”的来信,然而,三四次接到的都是电报,都是说“部队在打胜仗,他很好。”这已经让她很欣慰了。她哪里知道这都是第四师领导为了不使她生疑,能顺利分娩,而以“雪枫”的名义发给她的电报。
1944年12月23日,林颖生一男孩,取名小枫。次年1月21日,林颖产后出院回到军部住下。这时,中共淮北区委已经作出公开举行追悼彭故师长的决定,就不能对她再隐瞒了。第二天早饭后,第四师政治委员邓子恢约军参谋长赖传珠一起去看望林颖,把噩耗告诉了她。林颖像被雷击一样,头晕目眩,五内俱焚,哇的一声:“雪枫!你—不—能—走!—不是—真—的!
邓子恢以抚慰的口吻说:“雪枫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好党员、好干部,是卓越的指挥员。中央将发表雪枫同志殉国的公告,淮北区党委和淮北军民将举行隆重的追悼雪枫同志大会,我是特意来陪你回去的·····”赖参谋长也劝慰说:“林颖同志,你就带小枫回去吧,让小枫回去为他爸爸送行!
2月7日,在第四师师部驻地大王庄村头的广场上,淮北各界两万人举行追悼彭雪枫师长大会。灵堂四周围着灰色布幔,灵堂大门的挽联是:功勋垂千古,浩气壮山河。
灵台正中悬挂着彭雪枫遗像,像上横匾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两边挂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共挽的挽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同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中央各负责人亲率延安各界代表一千余人遥祭彭雪枫将军。礼堂门口高悬中共中央委员会挽联,挽辞是: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
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完)
彭雪枫转战豫苏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