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夜雾刚散,刘海英就匆匆地来到湘江渡口。她要摆渡过江,到长沙城里的新疆军垦招聘团去报名参军。
跨上渡船,搖渡船的二虎伯伯跟平时一样,用竹 篙量了量她的身子,说:“小海英又长高了一点儿。”海英今天听到这话,不高兴了:“二虎伯伯,我十六岁了,不小啦!”
二虎伯伯是个荣誉军人,十二年前跟海英爸爸一同打过游击。海英的爸爸牺牲了,二虎伯伯也在那时身受重伤。这时,他听到海英要去参军,高兴得呵呵地笑起来。
渡船靠岸,二虎伯伯从船舱里摸出一个日本军用背囊,送给海英,说:"孩子,你要记住,现在这个江山可不是撿来的,是用先烈鲜血換来的。我们要牢牢保卫住它!”
海英跨上岸,二虎伯伯又叮嘱她:“孩子,你是革命的后代,到了我们队伍,要有出息!”海英严肃地点点头:“二虎伯伯,我一定记住你的话。”
海英走上公路,前面山坡上停着一辆卡车,车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了,才看清那人是她要好的同学叶华,就快乐地喊起来:“叶华!”
叶华也要去参军。她看见海英,非常高兴,忙招呼她上车。正在这时,一个青年战士提了一桶水走过来,他向海英上下打量一番,故作严肃地问:“你到哪去?”海英说:“进城,参军。”
那战士一听,哈哈笑道:“你也要参军?还不到年龄哪!”叶华顶了那战士一句,接着转向海英:“他自己是十三岁参军的,现在已当了班长。他爸爸就是招聘团的林团长。”
海英对林班长十三岁参军很感兴趣。她问林班 长:“你参军的时候,爸爸就同意啦?”林班长说:“同意啦,他还说:锄头虽小干万活,秤锤虽小压千斤。一个人不怕年纪小,顶怕沒志气。”
林班长一直把她们送到招聘团。海英和叶华下车一看,只见报名的青年,排了长长的一列队伍。
好容易挨到她们办理报名手续。叶华顺利通过,到后面检查体格去了。轮到海英上去,办理手续的同志笑着对她说:“小姑娘,你还不到年龄吧!”
海英急得满脸通红,她大声地和他爭辯。那同志也不多说,笑着把她带到一块布告牌前,要她好好地看一看招聘布告。
海英一看布告,心里更急了。后来她看到布告最 后署名“招聘团团长林华昌”,猛然想起这就是林班长的父亲,便气哼哼地嘟囔起来:“你这个林团长,可真是不象话。”
旁边站着一个老军人,他听到这话,好奇地问:“小姑娘,你为什么骂他?”海英气鼓鼓地说:“他自私自利,他让他儿子十三岁参军,我这么大了,却不行。”
老军人吃惊地打量着海英,问她叫什么名字。海英爽爽快快回答:“刘海英。”老军人邀她到办公室里去谈谈,海英正想去找林团长,高高兴兴跟他走。
到了办公室,海英才知道那老军人就是林团长,心里有些慌了。林团长倒沒有理会刚才发生的事情,只是慈祥地笑着。
海英苦苦地纠缠林团长,要求让她参军。林团长也很喜欢这小姑娘,便问:“你多大了?”海英鼓起勇气撒了个谎:“十八啦!”可是话一出口,心里又觉得怪不好受。
林团长望着海英直搖头:“十八岁?太矮了。”海英快嘴利舌地说:“怎么矮,十八岁的人,难道比十三岁的人还矮?再说人小也不要紧,秤锤虽小压千斤哪!这是你自己说的。”
林团长感到很奇怪,他问海英,这些话是从哪里打听来的。林班长在一旁解开了这个謎:“这小姑娘眞厉害,坐了一趟车,把什么情报都搞到手了。”
宣传组长李维丹取来了报名册,望着林团长。林团长没有点头,却问海英:“你为什么要参军呢?”海英毫不思索地说:“一个人,要为崇高的目的而活着,不参军,哪来的崇高呀?”
林团长好容易忍住笑,正正经经地说:“照你这么说,参军是为了崇高目的,那么,沒有参军的人,难道就不是为了崇高目的吗?”这一下,可把海英问住了。
李维丹笑着要求林团长:“我们宣传组还缺一个油印员,把她给我们,慢慢培养,不就行啦。”林团长想了一想,说:“好吧。我们的军队,曾经抚养过很多小鬼,现在让我们来教育一个丫头吧。”
林团长嘱咐李维丹,要她给海英当教师,不仅要教她工作,还要教她文化,并说自己也打算多负点责任。
李维丹交给海英一个证件,叫她明天一早就来报到。海英接过证件,高高兴兴地辞别众人回家去。
直到太阳下山,海英才赶回家。见妈妈正倚在门口盼望,忙奔过去,兴高采烈对她说:“妈妈,我报上名啦,明天就要上火车啦。”
妈妈是一个人民教师,她搂着女儿,心里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女儿终于长大了,要走向生活了;担忧的是:海英小时候曾经生过严重的关节炎和中耳炎,她怕女儿的病有可能复发。
原来在海英三岁的时候,她和小海英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牢。小海英在监牢里得了关节炎;接着又得了猩红热和中耳炎,差一点使耳朵聋了······
海英误会了妈妈的意思:“妈妈怎么啦?平时你讲,一个人选对了道路,就应该勇往直前,绝不回头。难道我到新疆去不对吗?”母亲说:“不。妈妈绝不会拖后腿,你到了部队,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吃过晚饭,妈妈拿出海英父亲的遗像,问:“你记着爸爸这些话吗?”海英接过像片,像片的背后写着:“生命诚可贵,寄生如粪土。年华不虚度,何须到白头。”
海英问妈妈:“怎样叫虚度,怎样叫不虚度?”妈 妈说:“虚度不虚度,要看这个人活在世上,是不是给人民带来好处。如果他什么好处也沒有,那他活一天就虚度一天。”
妈妈又说:“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努力工作,为人民作出贡献;只要有贡献,就不会虚度。”海英听了,连连点头:“我懂啦!”
这一晚,母女俩一直谈到深夜。第二天天刚亮,妈妈就把女儿叫醒,一直送她到火车站。
经过好些昼夜的旅行,这一天,青年们终于看到了天山。火车呜呜地吼着,一面降低了速度。新疆梧桐窝大草原到了。
下了火车,林团长带着青年们来到新建的一个机械化农场。这农场的场长,便是林团长。
第二天,新战士们陆续被分配到各个连队去。叶华被分配在林班长的拖拉机队去了。海英却被分配在李维丹的宣传组。她心里很苦闷,老想去学开拖拉机。
后来她当面去要求老场长。老场长沒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只是问:“我们现在只有廿多台拖拉机,如果全场的人都要求学,那怎么办?”海英一听,沒话好说了。
从此,海英安心做着油印员的工作。每天,她除了跟李维丹学习刻钢板外,还帮助通讯员往各连队送“工地快报”。
海英最喜欢到水库工地去,因为这是全农场最宏伟的工程,好几个连的战士在这里紧张劳动着。海英每到一地,那里的战士就要她唱歌。
海英记起妈妈的话:“一个人活着,就应该给人民带来好处。”就想:“既然战士们爱听我唱歌,我就唱好啦。”便放开喉咙唱起来。
工地上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工作的时候,大家紧张劳动;休息的时候,大家学习政治文化,跳舞唱歌。这几天,老场长派人弄来了许多树苗,一到休息,就领着大家种树。
老场长种着树,一面向战士们描绘着草原未来的美景。他说:“不用很久,这里就会出现一堵绿色的长城。在钻天的白杨林旁边,是苹果园、葡萄园,到处可以闻到令人心醉的芬芳······
战士们都听得入迷了。海英憋不住问:“老场长,草原变成这样美丽,这要多久呢?”老场长说:“要十年,二十年,也许还要多一点。”
海英望着老场长灰白的头发,不禁忧郁起来:“二十年后,你能吃上大苹果吗?”老场长说:“怎么,你怕我吃不上吗?不要紧,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果子嘛,总要有人吃的。”
老场长说着,忽然收敛起笑容:“小丫头,你记住,我们的人,应该是高尚的人,正直的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人。我们活着的目的,要为人民工作,死了之后,要给人民留下好处。”
接着,老场长给海英讲了白求恩大夫的故事,鼓励海英努力学习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海英听着,猛然想起妈妈的话,轻声说:“我懂啦。”
一天,草原上起了风暴,狂风卷着黄尘,滾滚地袭向所有地窝子的门洞。宣传组办公桌上的纸张,被吹得四处乱飞,李维丹和海英忙着收拾。
风越刮越大,刮得地窝子的顶盖格格发响。李维丹赶紧用绳子缚住屋顶,以防顶盖给风吹掉。
一会,又下起雨来了。急风夹着驟雨,象泼瓢似地直浇下来 把屋顶上的泥土,冲刷得一干二净。屋顶漏了,李维丹把油布铺在办公桌上,和海英一同钻到桌下。
海英觉得李维丹用绳子捆屋顶的办法眞聪明。她要求教自己也变得聪明些。李维丹想起老场长的嘱咐,就说:“一个眞正聪明的人,要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要善于思考,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李维丹又说:“就拿绳子说吧,古代人用它结网,后来我们的祖先,又利用它来计算,记忆,一直到创造最初的文字。你看,他们从绳子上面思考出多少东西!”
海英听得吃了一惊:“噯呀,用一根绳子也要这样思考,难怪我这样笨。”李维丹正正经经说:“对,要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习。”
李维丹取来一本书,书上写的是一个英雄的斗爭事迹。她翻开一页,和海英一同读起来:“人生是多方面的,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斗爭第一线····..”
海英问李维丹:“第一线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打仗的地方?”李维丹说:“那也不一定,应该说,是斗爭最激烈的、或者是最需要的地方。”
正说着,忽然风雨中传来一阵紧急的钟声,有人嚷着:“水库出事了!”李维丹一听,陡的站起来,对海英说了声“你留在家里”,便拿起泥筐和铁锨,奔出地窝子。
海英望着李维丹的背影,心里很不高兴。她想:刚才还叫我要站到战斗的第一线,现在水库出了危险,却叫我呆在家里。她一眼瞥见墙上有一根绳子,就将它取下,往外跑去。
原来博格达奥拉的山洪暴发了,凶猛的洪水,把新修的水库土堤冲开了一个大缺口。海英奔出地窝子,只见抢险的人们,扛着木料,抬着装土的麻袋,纷纷向出事地点奔去。
老场长鎮定地指挥着人们,他将挑土的战士全部集中到一片小高地,指挥扛木头的人跑步将木料运到缺口,指示工兵连将成排的木桩打进地里,现场上一片有秩序的战斗。
缺口不再扩大了,可以开始堵口了。老场长马上命令骑兵连下梢捆。接着,巨大的梢捆接二连三地放下,筑成一堵厚墙,急流终于被制住了。
老场长又向小高地一招手,集中在那里的战士,飞也似地背着泥土包直奔过来,顷刻间就在梢捆上堆起了一个土丘。
突然,梢捆下面发出一声骨折似的爆裂声,跟着,一股水象箭一样射了出来,涮掉好大一片泥土。原来,有一部分木桩因为吃不住水的巨大压力,折断了。
接着,梢捆被水冲开,缺口又重新露了出来。抢 险工程到了最紧急的关头。在一片嘈杂声中,老场长指着被洪水卷走的木桩和梢捆,坚决地说:“捞上来,重新搞!”
林班长爬在打桩的脚手架上,挥着手,向大家喊了一声:“会泅水的同志们,来呀!”说罢,自己带头跳进寒水中。
众人发一声喊,跟着林班长跳进急流里。海英一见,心想:这大概就是“第一线”吧!想着,就要跳下水,身后一个战士一把将她抓住,吼道:“你不会泅水······不能下去!”
那战士一走,海英就提了绳子,沿着河岸飞跑。忽见冲在最前面的林班长抓住了一段木桩,拼命朝岸边划着。眼看快推到岸边了,忽然一股急流,又把他冲回河心。
海英急忙奔过去,告诉林班长,自己有一根绳子。林班长听说,高兴极了,叫海英快把绳子扔给他。
可是绳子软绵绵的,扔了几次,都扔不到林班长那里。海英想起李维丹的话,想了一想,在绳子一端拴了一块石头,用力一扔;绳子借着石头的重量,扔过去了。
林班长忙用绳子将木桩缚牢,海英使劲拉动绳子,木桩便慢慢向岸边靠拢。就这样,海英协助林班长捞上了好些木桩。
林班长又泅向下游去了。忽然,上游的河水“唿啦”地响了一声,一个梢捆,象一条大鳄鱼一样从水底冒出来。海英急忙抖开绳子,往河里跳去。
她在急流中掙扎着,好象钻进黑沉沉的云雾里,心里惊慌得很。这时,眼看梢捆快飘到她跟前了,可是海英浑身酥酥软软的,手脚也不听使唤啦。
她吃力地浮出水面,紧紧抱住梢捆,正要用绳子缚梢捆的环箍,忽然一股急流袭来,梢捆象一匹野马,激怒地兜了一个弯,把海英一下子甩到河中心。
海英在河水中飘流着,幸亏下游有一个战士看到了她,把她救上岸来。这时,海英已昏迷过去了。
人们把海英抱进附近的拖拉机队帐篷里,李维丹用手托着海英的身子,让她把肚子里的水吐出来。叶华在一旁轻声叫着:“海英,醒醒。海英,醒醒····..”
林班长很快地把医生請来,在医生抢救下,海英终于会微弱地呼吸了。帐篷里的人们,长长地吁了口气。
这时,风雨已经停了,大坝经过战士们的奋勇抢救,缺口终于被堵住。老场长这才松了口气。他见海英昏迷不醒,忙派人把她送到乌鲁木齐医院去。
海英在医院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两个星期,刚刚有些好转,那知可怕的伤寒症,又来袭击她。
医生把海英从伤寒病中抢救出来之后 接着,她小时候在国民党反动派监獄里得的关节炎,又发作得很厉害。
医生们用全力治疗她的关节炎,不幸她患过的中耳炎又井发了。这天,海英告诉医生,她什么都听不见。医生一检查她的耳朵,唉!晚了,耳膜因为溃烂而穿破了。
有一天,耳朵忽然响起来,海英快乐地唱起歌来。可是唱了半截,连自己也沒听到一点声息。她这才明白自己眞的聋了,不觉大哭起来。
从此以后,海英不再唱歌,也不多说话,常常独个儿呆着。医生不断安慰她,还保证一定想办法治好她的耳朵。
海英成了聋子的消息,很快地传到农场里。一天,李维丹和叶华到医院里来探望她,带给她很多书。
叶华已经入团了,可是海英连一次团课也沒有听就聋了。李维丹给海英送书,就是给她上团课。海英喜悅地翻着每一本书,所有的书上都写着“共青团赠的字样。
从此,海英整天读书。她读完了《白求恩大夫》, 还读了《刘胡兰小传》、《董存瑞的故事》。英雄们的事迹,帮助她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
等到关节炎稍微治好一点,海英便天天闹着要出院。医生们写了许多字条劝她,可是她还是那句话:“我要出院,我要工作······”
海英就这样叫喊了半个月。院长认为海英的病目前没有什么危险,同意她回到农场休养,到秋天再来继续治疗。当海英离开医院时,高兴极了。
海英回到农场,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根据医生的嘱咐,谁都不给她工作。这可使海英感到很苦闷。
海英想:我只不过是耳朵聋了,手还是好好的,可以工作。她去找林班长,向他倾吐着心中的苦恼。林班长很同情她,答应给她找一点工作做。
林班长想起有一本机械学讲义,已经又破又旧,如果让海英慢慢地刻印几十份,不但可以解决海英的工作,还能使拖拉机手每人都有一本。他把这个主意告诉了海英,海英非常高兴。
海英辞别林班长,回到宣传组,就动手刻讲义。她拿起铁笔,那枝笔象有千斤重,刻了半天,才歪歪扭扭刻下一行字。
她坚持地刻着,忽觉得一阵刺痛,从指尖一直传到心胸。她赶忙放下笔,揉揉指头,指头竟象鸡爪一样拳曲起来了。原来关节炎还沒有完全治好啊。
疼痛过去,她又拿起笔,继续刻着。这次刻了半行,这种古怪的毛病又犯了。一连试了几次都是这样,最后她不得不放下笔,望着痉挛的手,扑扑簌簌地掉下眼泪。
手啊,手,当初她以为只不过是聋了,手还可以工作的,哪知道连手也和从前不一样了!海英难过地合上机械学讲义,瘫软地倒在铺上。
海英想起了妈妈,决定坐起来给妈妈写封信。可是刚写几句,忽然想起妈妈临别时的嘱咐,轻声说:“妈妈,我本来想活着一天为人民工作一天,可是我现在变成了活着一天就是虚度一天。”
海英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过,默默地将信纸撕得粉碎,拉开门,走出去。
海英呆呆地走着,走到一个废弃的地窝子跟前,无声地啜泣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觉肩上有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见是老场长,禁不住放声哭起来。
老场长十分清楚海英现在的心情,但他觉得现在要给海英的,不是安慰,而是要想法使她快乐。正在这时,有一群野鸭飞过头顶,便取下猎枪,对鸭群放了一枪。
有一只野鸭被击中了,往下直掉。海英一见,连蹦带跳地奔过去拾猎获物。老场长含笑地望着她的背影,心想:年青人嘛,生活力是很强的。
老场长又带着海英去捉小鷺鷥。他们走进芦苇丛,不久,便看到一只小鷺鷥从苇丛里钻出来,海英急忙扑过去,一下把它抱进怀里,哈哈地欢笑着。
正在这时,有一群人连奔带喊地过来。原来是李维丹好半天没有看到海英,怕她发生意外,带着一帮青年人找她来了。
老场长看到许多年青人,顿时想起今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便出了个主意,要大家去拾野鸭蛋、捉鱼,晚上来一次会餐。青年们听说,分头行动去了。
吃过晚饭,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活动开始了。会上,老场长给青年们出了个題目:讨论一下,怎样帮助海英克服耳聋。
青年们纷纷议论开了。大家研究结果,想出用打手势和海英讲话的办法。接着,有些人就一边做手势,一边说着这些手势的意思。叶华忙把这些手势的意思记下来。
不一会,叶华就记了一百多种手势和它的意思。她把笔记本交给海英,井将这个办法告诉她,海英十分感激。
海英用两天功夫,把各种手势记得滾瓜烂熟。可是问题又来了,因为这些都是普通的手势,而且大家不一定都会做。海英又沉浸在苦恼里。
就在这个时候,乌鲁木齐医院派人送来了一个金属小盒子。这个小盒子有一根小电线,线头上有一个塞子,李维丹把塞子插进海英的耳朵里,一个劲地说:“你快听,你快听!”
海英的耳朵里,好象装了一个扬声器,响起了李维丹的声音。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海英欣喜若狂了:“李大姐,我听见啦,听见啦!”
转眼又到了秋天,医院发来通知,要海英去继续 治疗关节炎。可是农场正忙着秋收,海英坚决要求,等秋收结束后再去住院。
为了配合紧张的秋收战斗,李维丹把她的宣传组搬到棉田附近的临时工棚里。每天,她安排好海英的工作,就带着青年团员们去田里劳动。
正在这紧张的时刻,天忽然下起雨来,人们都到晒花场上去抢收棉花。海英也要去,李维丹坚决制止她到外面淋雨,井交给她一个任务,要她守住电话机。
雨越下越大,天漆黑了,去抢救的人们还沒有回来。这时,桌上的电话铃急剧地响起来。海英赶快过去接电话。
耳机里响起老场长坚决的声音:“骑兵连的电话线被风吹断了。快跑步通知骑兵连,立刻打开溢洪渠闸门,把水排走,否则大干渠下来的水,将把棉田全部淹掉。”
海英放下听筒,马上点亮风雨灯,穿上雨衣和防水靴,冲进风雨中。
她沿着田间公路,走上棉田东边的渠道。渠埂很滑,海英摔倒了好几次,但她很快爬起来,费力地往前赶着。
走了一程,觉得两腿又痠又痛。海英不知道这是关节炎犯了,以为是防水靴太重。她干脆脫掉防水靴,让两只光脚踩进冷吱吱的泥浆里。
寒冷的泥浆很快就将她的脚冻麻木了。不一会,一阵刺痛从脚丫一直传到膝盖。海英原想揉一下膝盖,可立刻觉得不安,如果因此耽误时间,让水把棉田淹掉,这个责任是多么重大啊!
想着,又继续往前赶。前面是一条独木桥,圆圆的木头给雨淋湿,变得非常滑。海英侧着身子,一寸一寸地往前挪。
不料左脚一滑,一跤跌下排水沟去。
幸好排水沟的泥土是松软的,也不很深,只是风雨灯给摔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海英在黑暗中摸索着,希望将它找到。
她好容易找到风雨灯,重新把它点着,就往对岸爬。渠坡又陡又滑,海英爬了几次,还是爬不上去。
任务多么紧急,可是她却象泥鳅一样在沟里滾来滾去,海英急得简直要哭了。她用嘴咬着风雨灯的提把,把两手深深地插进泥里,下死劲往上攀。
好容易爬上对岸,只觉得浑身麻酥酥的,两条腿再也站不起来。但当她看到前面的棉田,就再也不敢停留,顺着棉壠往棉田对面走去。
棉田里的水好象比别处多,有些地方已经淹到腿肚子了。大干渠的水已开始流进棉田了。海英想到这些,顾不得腿疼,就沒命地飞跑起来。
走出棉田,就是大干渠。渠里的水已经漫出渠埂。渠边有个草棚,上面挂一块牌子:“溢洪渠节制闸。”海英一见,不由惊叫起来:“喔!溢洪渠的闸门就在这里呀!”
海英顾不得再去通知骑兵连了。她放下风雨灯,下死劲推着闸门上的铁轮盘,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可是,铁轮盘象石柱一般,还是纹絲未动。
海英又想起李维丹说的,做什么事都应该思考的话,猛然记起有一天经过水库,看到两个战士开闸门的情形,便连忙去找来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棒,将它插在铁轮盘的横杆上,用力猛推。
推着,推着,终于使铁轮盘松动了一下。海英高兴极了,使足浑身力气,推了一圈,闸门下面有一股急流射进溢洪渠里。
海英一个劲地推着,尽量使闸门升高。忽然眼前一黑,一阵昏厥,她的手从木棒上松开,跌倒在地上。
当海英醒来的时候,发觉自己已躺在病床上了。原来,她昏倒后不久,就给骑兵连的战士将她救起。经过急救,生命已沒有危险,只是她那两条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腿,已经不能动弹。
海英知道自己瘫瘓后,沒有哭,也不说话,只是成天躺着看书,默默沉思着。
有一天,病室的门敞开了,老场长领着李维丹和叶华走进来。他们一进门,就直奔海英的床前,把农场最近的情形告诉她,把一包包礼物递给她。
突然,海英伏在李维丹肩上哭起来。刚哭几声,马上又擦干眼泪,说:“我不该哭,哭是懦弱的表现。可是我本想做个有用的人,现在耳聋刚刚克服,跟着又瘫啦。”
老场长问海英:“还记得在种树的时候,我给你说的话吗?”海英说:“记得,那天你讲了白求恩大夫。还说,我们的人,应该是高尚的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人。我们活着就要为人民工作······”
海英说着,又忧郁起来:“可是我现在活着,给人民做不了工作。我······”老场长连连搖头:“不对,不正确!你为什么不能工作?能!早就有人给你说过了。”
老场长拿出一本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给她,要海英联系自己思想经常读,每天读。海英惊喜地抱着书,眼睛里充满了希望,好象在一间黑洞洞的房子里,猛然看到外面的阳光一样。
从此以后,海英又活跃起来了。病室里经常飘起她快乐的笑声。她给病员们唱歌,给他们讲故事。她的乐观愉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
按照医院的治疗计划,要趁海英瘫瘓不久,让她鍛炼腿部,以防关节硬化。这天,老院长带着医生和护士,来帮助海英鍛炼。
老院长亲自给海英注射了一针麻药,问她怕不怕痛,海英说:“不怕。妈妈受过刑,她说,痛,不用怕,只要想到党,想到人民,不管什么痛,都能忍受得了。”
护士给海英穿上布鞋,递给她一对拐杖。海英扶着拐杖,高兴地从床上跳下,哪知两脚一沾地,膝盖关节就象给刀子剜了一下,“咚”的一声,直挺挺地栽到地板上。
护士把海英抱回床上,给她按摩了一会,然后,她们扶着她下地。刚才那种剧痛又发作了,但是海英咬着牙,忍着。
海英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把不听话的腿抬起来。当她向前跨出一小步的时候,额头上的汗珠,就象黄豆似的直涌出来。
走一步就象剜一刀,走了十步,她觉得全身的肌肉都紧张地抽搐起来,眼睛进出很多金色的星星。牙齿一松,喊了声:“噯唷!”护士赶快将她抱住。
护士将海英抱到床上。海英想起二虎伯伯,他那点年纪,瘸着腿,可还能够搖渡船,这当然是鍛炼的结果。想到这里,便大叫:“老院长,快来呀,再练走路。”
就这样,海英天天坚持鍛炼的结果,不久便能扶着拐杖独自走路了。
同病室有个舞蹈演员黎丽,她的左腿骨跌断后,早已痊愈了,但她还不敢下地走路。经过医生多次动员,她才勉强扶着拐杖下地,用右脚一蹺一蹺地走了几步就歇。
这天,医生又来动员黎丽放掉拐杖,黎丽设什么也不肯。老院长见了,故意大声说:“让小海英走给我们看看吧。”黎丽知道,老院长是拿海英来激励自己的。
海英也猜到了老院长的意思,向黎丽笑道:“黎大姐,咱们来竞赛吧!”说着,放下拐杖,象不熟练的杂技演员走钢索那样,搖搖晃晃地走起来。
黎丽把拐杖提高一点,下决心跨出第一步。说来奇怪,她的左腿虽然软弱无力,竟是好好的。走着走着,她把拐杖摔开了,眼睛里涌出了泪花。
黎丽象小孩一样扑向海英:“小海英,你眞好,你眞好!”老院长怕海英站不住,急忙将她扶住,一面说:“小海英,你做了一件好事,黎丽会一辈子记住你的。”
黎丽不久便出院了。海英在医院里,一刻也不肯闲着,她除了天天看书,还到处找工作做。她帮助护士洗药瓶,帮助医生抄写文件。
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小库房,里面堆放着不少图书和旧报纸。海英高兴极了。多少人向她借书看,已经把她所有的书借得一本不剩了,想不到这里有成屋子的书。
海英将棉衣袖子一卷,就在书架旁边忙碌起来。不久,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小图书室。
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海英的腿,经过不断的鍛炼和治疗,终于能放掉拐杖走路了。她这才给妈妈写了一封长信,把自己这两年的情况,毫不隐瞞地告诉了她。
一天,一批病员要出院了。海英也是这次出院,老院长在俱乐部开了一个欢送会。会上,他们要海英念一段日记给大家听,算作送给大家的礼物。
海英打开日记本,轻轻地念起来:“一个人活着,要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虽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应该做到的。”
海英翻过一页,又念:“我沒有什么工作能力,可是,活着就应该使人们因为你活着而得到好处,这就是衡量人的尺子。我应该天天用这把尺量自己一遍,这样我才不至于虚度年华,以后不感到懊悔······”
大家都听呆了,想不到这么个小姑娘,竟会说出这样意义深刻的话。海英读完,大家便一哄而上,热烈地向她祝贺,祝贺她恢复健康,祝贺她回到工作岗位对人民作出贡献。
海英一回到农场,就直奔老场长的办公室。老场长正和一个女同志在谈话,海英一见那女同志,就又惊又喜地叫起来:“妈妈!”
原来妈妈接到长信后,就决定来看看又聋又瘫的女儿。现在,当她看到女儿竟是好好的,井且长得和自己一般高了,便紧紧搂着女儿,眼睛里闪着欢笑的眼泪。
妈妈抚摸着女儿的头:“孩子,你怎么不先见见老场长?他天天都想念你。”海英听说,“叭”地一个立正:“报告老场长,战士刘海英,病愈回来了。”
老场长呵呵地笑着,大声说:“来,给我检查一下:立正,向后转,齐步—走。”海英挺着胸,撒开手,大步的向前跨去。
晚上,团支部开了一个隆重的团支部大会,讨论刘海英的入团问題。海英的妈妈也被邀参加了。
大会开得很热烈。当主席李维丹宣布請老场长讲话时,老场长站起来说:“刘海英是我们军队的好女儿,她走过一条很少人走过的道路。她参军不久就连得两场大病,好象一棵小白杨树刚发芽就遭了霜打。”
老场长接着又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当经得起霜打,应该在健康的时候能成长,在疾病中也能成长!刘海英就是在这种十分不顺利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当老场长讲话的时候,妈妈靜靜地一字不漏地听着。她看看女儿,发觉她的女儿眞的长大了,在我们的军队、我们党领导下的军队的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